當下,化工產業的園區化發展已成定局,各地都要求化工企業進入園區集中發展,以更好地進行安全和環境工作。建設與發展化工園區,促進產業集聚發展,是石油和化學工業優化升級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當今世界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但是,在我國化工園區迅速發展的同時,由于宣傳等工作不到位,加上一些園區確實存在安全和環境隱患,化工園區經常被民眾視為安全風險重地,甚至在社會上流傳著“化工園區是將炸彈綁在一起”的比喻。
對于這樣的觀點,長期從事化工園區安全風險防控專家——天津臨港經濟區安全環保應急平臺策劃者、北京思路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產品中心副總經理劉貽華并不認同。在他眼中,這樣的認識的是一種誤解,園區化發展本質上比企業分散發展更加安全。
劉貽華以大氣污染事故為例,深入淺出地闡述了他的觀點。“比如一家企業生產過程中伴有氯氣、硫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排放,為了有效防控大氣污染事故發生,企業應該安裝相應的檢測設備,對這兩種氣體進行監控,一旦濃度超標,就要對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及時處理。問題是,一些企業進行了這方面的投資,但還有一些安全環保意識較差的企業沒有安裝相關設備,這樣的企業分散在社區周圍,你覺得安全嗎?”劉貽華說,“但是,如果把企業集中在化工園區,由園區統一監管,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園區不但可以在公共區域投資安裝一系列廢氣監測設備進行風險防控,還可以通過建設強有力的監管體系督促企業改造,這顯然是更安全的。”
企業進園集中發展更安全,前提是園區自身要搞好安全建設。劉貽華說,園區安全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軟件,缺一不可。
軟件方面,首先應有完善的制度。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上海化工區在制度建設方面一直走在行業前列,積累了不少經驗。該園區管委會巡視員談學良告訴記者,園區先后制定了30項安全生產管理文件,通過標準化建設形成化工區安全生產管理體系。“譬如,我們創新實施的承包商隊伍入區安全準入制度,通過采取安全審查、培訓等方式提高準入門檻,確保了園區安全運營。”談學良說。
其次,要明確責任主體。企業是責任主體,園區要通過多種手段督促企業實現本質安全。據記者了解,很多園區通過與企業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的方式來落實責任。
再次,要有強有力的監管體系。目前,很多園區都建立有特色的監管體系。比如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起“四位一體”的安全監管體系,包括建立安全管理機制、重大危險源建立檔案、強化安全教育和四級監管體系。上海化工區則建立了“每周例會、聯合檢查、綜合演練、三級指揮”的監管機制。
“最關鍵的是要摸清家底。要對重點企業進行排查,摸清風險源,搞好風險評估工作。這是做好安全建設的基礎工作。”劉貽華說。硬件方面,園區需要具備一套安全事故解決方案,這其中既包括園區應急響應體系、大氣檢測體系,水污染監測體系、事故池、安全閘口等。劉貽華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園區已經開始陸續投資建設硬件系統。以園區應急響應體系為例,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園區工作委員會的統計數據顯示,國內至少已有20家化工園區建立了園區應急相應體系,還有一些園區正在規劃建設這一體系。
記者從南京化工區了解到,該園區建立的應急響應中心系統,集信息收集、傳輸、反饋、道路視頻監控、重大危險源監控、公用生產調度實時數據監控、環境風險源及園區環境質量監控、區內水環境監控,事故災害預警、事故接處警、調度指揮、處置于一體。可實現以下五大功能:安全環保事故預警與應急處置的技術支持;企業安全、環保數據的日常管理;園區公用工程集中監控管理;公共區域管線數字化管理;公共區域與企業重大危險源實時監控。
搞好安全建設規劃也很重要。劉貽華說,過去園區規劃中包括環境影響評價,其中涉及一些安全風險內容,并沒有專門的安全評價,這一情況現在也得到了國家層面的重視。2012年,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化工園區安全管理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園區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原則上應委托具有甲級資質的安全評價機構開展園區整體性安全風險評價工作,科學評估園區安全風險,提出消除、降低或控制安全風險的對策措施,并將該方案報園區主管部門備案。已建成投用的園區每5年要開展一次園區整體性安全風險評價。
“國家重視無疑會促進園區安全水平提升。園區安全工作能否做好,我認為關鍵在于意識,隨著經濟發展從追求GDP到追求質量的轉變,國內園區的安全建設也會越來越好的。”劉貽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