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譽為大慶油田的“地下雷達”,剩余油在他面前無處遁形。他叫杜慶龍,今年41歲,是大慶油田勘探研究院副總地質師。7月4日,當記者聯系上他時,杜慶龍正在加拿大參加石油技術管理培訓班。他期待著21天后回到大慶,再次向世界級難題——高含水后期剩余油研究發起挑戰。
從采油工到科研工作者,再到今天的副總地質師,杜慶龍花去了29年光陰。杜慶龍1984年技校畢業分配到采油廠,1993年到中國石油大學攻讀地質專業,2000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學習,2003年獲得博士學位。
剩余油研究深深吸引著杜慶龍。為破解大慶油田剩余油難題,他與他的團隊嘔心瀝血,潛心鉆研。
1996年,杜慶龍承擔國家“九五”攻關項目“宏觀剩余油成因類型及三維定量描述研究”。為在最短時間內開發出精度高、適用性廣的剩余油綜合描述技術,杜慶龍一頭扎進圖書館,查閱國內外研究資料,探索剩余油研究方法,并與采油廠技術人員交流。他對三次加密試驗區開發效果進行跟蹤調查,對近年來的檢查井逐井逐層進行剩余油分析,終于總結出影響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礎上,杜慶龍率先引入模糊綜合評判方法確定小層剩余油分布,并在喇嘛甸油田得到成功應用。
通過多年攻關研究,杜慶龍在大慶首次建立了神經網絡單井點剩余油識別方法,實現了任意點處剩余油的智能化快速有效識別。這一方法現場應用2.8萬口井,井點剩余油識別符合率由68%提高到80%,提高工效近百倍,填補了大慶油田單井點剩余油預測空白。
針對特高含水期注采系統調整和精細挖潛工作的需要,杜慶龍開展單砂體注采關系和小層動用狀況定量評價方法研究,研發出剩余油潛力定量評價軟件,實現了剩余油從計算機半定量自動識別到定量化、標準化、自動化識別的飛躍。
2012年6月,杜慶龍投入到長垣老區穩產潛力研究中。一次,他正在廚房炒菜,忽然閃過一個念頭:軟件部分程序還可以優化。他立馬回房間打開電腦驗證。杜慶龍正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腦,忽然聽到“咚咚”敲門聲。原來,他忘了關火,滾滾黑煙從廚房冒出來,引來了鄰居。由于癡迷于工作,有時出門上班,他竟然會忘了換鞋或穿外衣,常常走了很遠才發現自己的疏忽。
杜慶龍視油田剩余油研究為生命,是大慶油田專家、“十二五”國家重大專項負責人、國際石油學會SPE會員。他先后組織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和油田級科研生產項目30多項。
為支持丈夫的工作,妻子從幼兒園園長轉崗成為一名倒班工人。為此,杜慶龍很愧疚。結婚20年,杜慶龍沒陪妻子度過一個完整的周末,沒給孩子開過一次家長會。但為了工作,杜慶龍只能將這份愧疚深埋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