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結合信息技術與采油工藝,經過八年研發,中國成功推出適用于“低產、低滲、低壓”油藏再開發利用的智能撈油機,中國約10萬口老油井迎來“第二春”。
12月13日,華中科技大學傳出消息:該校數字制造裝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陳學東團隊與蘇州大一裝備科技有限公司成功推出適用于“低產、低滲、低壓”油藏再開發利用的智能撈油機。
“智能撈油機利用獨特的設計與信息技術對接,可以及時了解井下狀況,是對原有采油設備的一個重大改進,保證了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中國石油界資深油氣田開發專家、中國科學院管理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曾興球說。
陳學東團隊的智能撈油機能夠自動制定最優工作制度,自適應地實現采油、測井與撈砂三種功能。其關鍵技術已申報技術發明專利18項,已獲得4項授權、11項公開,形成了系統的專利保護鏈。
“智能撈油機對于'三低’油藏開采具有重大意義,填補了現代采油技術在這一領域的空白。”中國國家采油裝備工程技術中心技術委員會主任肖文生說。
陜西省延長油田已有百年開發歷史,是中國“低產、低滲、低壓”油田的典型代表。2012年3月因不出液停產,修井10次仍無產量。
2012年9月1日,陳學東團隊在蟠2038井安裝智能撈油機進行試驗,裝機運行60小時,油井成功解堵重新出液。智能撈油機成功將一口“死井”變為“活井”,實現了增產、節能、環保的目標。
專家介紹,目前中國陸地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延長油田)類似蟠2038井的井數及間開井、超低產量井約在10萬口左右。同時,中國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的60%以上是低滲透油田,已開發油田的剩余原油壓力不足、產量低、高含水。推廣智能撈油機意義重大。
“中國已經開發的油田還有70%的原油沒有得到開采,如果提高1%的采收率,即可增加約2億噸的原油產量。”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資源專家萬仁溥說。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