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年前,按照國家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戰略要求,中國石油邁出了海外創業的堅定步伐。20年間,中國石油國際化經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海外油氣業務步入規模化發展新階段。
國際化發展的成果來自于成千上萬走出國門的石油員工在海外創業征程上的辛勤汗水和卓越智慧,來自于他們舍小家顧大家的無私奉獻。他們的足印留在熱帶雨林,留在沙漠腹地;腳步跨越中亞戈壁,跨越安第斯山脈。他們拜別年邁父母,擁別嬌妻弱子。他們為祖國獻石油,更為世界油氣合作把最美好的青春與年華獻給了海外事業,把最光輝的歲月留在了五洲四洋。讓我們記住他們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烙刻在全球的那些永恒印記,記住他們那顆永遠為祖國跳動的赤子之心。
與拉美結緣20年
積極協調項目人員和上級管理部門,經過艱苦談判,最大限度地維護了中方利益
人們說,葉先燈與拉美地區有不解之緣。1993年9月至1999年8月,葉先燈在秘魯6/7區項目任勘探開發部經理,他刻苦鉆研,勤奮努力,對數千口井如數家珍,帶領技術和工程人員在瀕臨廢棄的百年老油田先后打出13218等6口日產超千桶的高產新井,4226井補孔作業獲得日產3000桶,創下這一地區措施井歷史最高紀錄,在秘魯石油界引起強烈反響。秘魯6/7區項目產量因此提高近5倍,百年油田重新煥發青春。他主持開展的“塔拉拉油田勘探開發精細研究”獲得集團公司技術創新二等獎。
![]() |
葉先燈(中)在秘魯項目現場。 |
1999年9月,葉先燈擔任了中國石油委內瑞拉公司副總裁,通過帶領技術團隊深化研究,優化新井和措施井部署,精心組織鉆修井運行,陸湖項目日產量從4900桶提高到4萬桶,增產了8倍多。
在2003年回國工作幾年后,2009年12月葉先燈再次來到拉美就任中國石油南美公司(后更名為“拉美公司”)總經理。
上任初期,工作千頭萬緒,挑戰不斷。葉先燈帶領公司管理層分析研判內外部形勢和項目運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緊緊牽住“當好小股東,增加現金貢獻,加快投資回收,提高項目效益”的“牛鼻子”,確定了“抓公關、促分紅,抓生產、增效益,抓項目、謀發展,抓管理、保安全”的工作思路。
他多次拜會委內瑞拉能源石油部和PDVSA高管人員,主動約見合資公司委方負責人進行交流協調。他創新管理思路,充分發揮新搭建的高層指導委員會、股東會、董事會和各專業委員會等“四會”的交流平臺作用,用好合資經營協議和公司章程賦予小股東的權利,建立了與PDVSA及合資公司的有效溝通協調機制,逐步改善了與委方的合作關系,破解了以往在委項目難以實現股東分紅的堅冰,也為新項目開發和在委乙方服務費回收發揮了關鍵作用。
2010年,葉先燈帶領有關人員總結了秘魯6/7區生產經營運作的成功經驗,提煉出“技術上精雕細刻,生產上精益求精,運行上精心管理,經營上精打細算”的“四精”經驗,這一經驗成為集團公司海外事業發展的寶貴財富。在厄瓜多爾安第斯項目轉制過程中,他積極協調項目人員和上級管理部門,經過艱苦談判,最大限度地維護了中方利益。
安第斯項目轉為服務合同后,中方取得與轉制前相當的經濟收益,并爭取到合同延期等一系列重要成果,達到了在復雜經營環境中可持續發展的目標。2010年至2012年,拉美公司原油作業產量從1042萬噸上升到1173萬噸,千萬噸油氣合作區穩步發展。2011年,委內瑞拉MPE3項目跨入500萬噸大型油田行列。拉美公司近三年累計回收現金分紅相當于過去15年的總和。委內瑞拉MPE3項目原油實物支付分紅的創新模式,不僅實現了中方可分配利潤的回收,拓寬了投資回收渠道,而且解決了與PDVSA的歷史疑難問題。(古金民 宋少寧)
鮮為人知的伊拉克往事
中國石油已經在理念、管理和技術等方面快速接近國際石油公司
2013年12月12日,中國石油首批進入伊拉克的老領導史訓之,在電話里談起了20年前率先進入伊拉克的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1994年5月29日至6月20日,時任中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助理、黨組成員的史訓之率領15人招商團,首次赴伊拉克,副團長是付志達和黃如真。
當時進入伊拉克只有一條通道,就是從約旦首都安曼走陸路到巴格達。招商團租好車,帶上午飯就出發了。中午,室外溫度高達50攝氏度,汽車空調吹出的都是熱風。坐在汽車里蒸烤不算,途中他們還遭遇了沙塵暴,直到晚上9時才到達伊拉克邊境。
在伊拉克,招商團選中艾哈代布作為試驗,鉆探7口井,結果6口打出了油。其中有3口井基本沒有斷層,單井產量近1000噸。而伊方代表表示他們缺乏鋼管、套管、鉆桿等大量石油物資,希望中方盡快前來勘探打井,開采石油。
那時,中國石油企業還沒有赴海外采油的先例,招商團回國匯報后,獲得了國家的大力支持。1995年,招商團第二次進入伊拉克。
為伊拉克石油部帶去的最好禮品就是石油物探的各種儀器配件,為了避免過關時被查,招商團每人用衣服包上配件放在箱子里。
對此,伊拉克石油部非常感謝,帶領招商團考察了資源更為豐富的哈法亞油田。哈法亞是寬闊的平原,油田構造很大。沿著大公路一條軸線,兩端打了兩口井,單井日產量達到了1萬噸。招商團當場確定了進入哈法亞油田的思路。
1996年,國務院正式批準中國石油與合作伙伴共同合作,開發伊拉克艾哈代布油田。中國石油總公司決定成立綠洲公司。
天有不測風云。后來,戰爭的陰云襲來。1997年年底,工作人員不得不全部撤離,但這段經歷為在伊拉克開拓后續市場埋下了種子。
年近八旬的史訓之說,20年來,特別是最近5年,中國石油已經在理念、管理和技術等方面快速接近國際石油公司,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定能夠和他們在國際市場平起平坐。(馬誼東)
辛苦快樂的海外建設者
三天三夜沒有回宿舍休息,靠著兜里揣著的一把大蒜刺激困倦的神經。
1998年12月,陳意深第一次走出國門到蘇丹,擔任工程建設公司蘇丹項目施工技術部經理。
“那時候每天工作14個小時,沒有感覺到累。大家的工作勁頭都很足。”陳意深說。
哈薩克斯坦是集團公司進入中亞的第一個國家。1999年11月,陳意深調任工程建設公司哈薩克斯坦分公司總經理,兼任阿克糾賓讓那若爾老廠改造項目主任。
![]() |
陳意深(前二)與外籍員工在一起。 |
由于改造項目意義重大,當時的阿克糾賓州州長對他說:“如果能保證天然氣按時送到州里,我們還是朋友;如果不能按時投產,老百姓用不上天然氣過冬,我們就不再是朋友。”
面對“朋友”,面對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以及俄羅斯標準、設計、供貨等諸多壓力,陳意深和他的團隊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
冒著零下35攝氏度的嚴寒,陳意深盯在現場,為施工順利進行出主意、想辦法。投產前的關鍵時刻,他三天三夜沒有回宿舍休息,靠著兜里揣著的一把大蒜刺激困倦的神經。
工程如期投產,老百姓用上了天然氣,溫暖過冬。“后來我和州長成了老朋友”。說起這些,陳意深頗為自豪。
2007年,中土天然氣合作項目開啟。陳意深再一次作為先鋒主帥,奔赴土庫曼斯坦。阿姆河巴格德雷A區地面產能設施集輸項目,是中亞天然氣管道的源頭工程。陳意深和他的團隊歷時14個月實現了項目建成投產,被集團公司評為當年的樣板工程,更被中土兩國元首譽為“中土合作典范”。
陳意深說,蘇丹項目、哈薩克斯坦項目、土庫曼斯坦項目是集團公司海外大慶建設的三大重要項目,他都參與了。作為親歷者,他有一種幸福感,這種幸福感來自于集團公司海外事業的發展中有著他的腳印。陳意深說:“為海外事業干工程,對我來說,是最幸福的事。”
陳意深先后獲得全國優秀項目經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以及集團公司特等勞動模范、集團公司海外油氣合作“十大杰出員工”等榮譽。
今年9月3日,土庫曼斯坦復興氣田300億立方米/年商品氣產能建設EPC交鑰匙合同成功簽署。在項目前期合同談判過程中,陳意深擔任合同談判中方組組長。他說,習總書記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我們在中亞建設的每一個項目,都是這條新絲綢之路上的“明珠”。
陳意深的辦公室里,擺放著兩個行李箱。他說,從機場直接到辦公室,從辦公室直接上機場,已經成為他的工作習慣。奔波海外15年,陳意深只在家里過了兩個春節。
“如果讓您形容一下這些年征戰海外的心路歷程,您會怎么說?”沉思了一會兒,陳意深說:“辛苦而又快樂,艱難而有收獲。”(袁蓮)
征服薩曼杰佩“潘多拉魔盒”
那年的“除夕”到“初一”,朱懷順和4位同事奢侈了一回
土庫曼斯坦薩曼杰佩氣田是阿姆河天然氣項目的重要區塊,因地質情況復雜,開采難度大,過去報廢了很多井,已停產10多年。2007年12月底,一個特別寒冷的日子,中國石油阿姆河天然氣公司井下作業部經理朱懷順和同事們踏上了修井的路。他所在的部門主要負責修井。
如今已經回到國內工作的朱懷順回憶起那時的情景,話匣子打開了:“那年冬天是40年未遇的嚴寒。我們一邊修井,一邊搬遷其他物資和設備,在20多平方米集裝箱改建的房子里,5個人吃飯、住宿、辦公和開會。飯要從40幾公里外送過來,盡管保溫桶外包上了棉被,一打開還是涼的。屋子里有兩個電暖器,但溫度仍然很低,臉盆里的水一會兒就變成了冰。”
“這些困難我們總會有辦法克服。”朱懷順說,大家發明了用3個礦泉水瓶裝上熱水后放在腳、肩、腰部的“保暖入睡法”,感覺好多了。但是,洗澡對他們來說可是莫大的享受。同事康健利在修井現場一干40多天,愣是沒洗過熱水澡。那年的“除夕”到“初一”,朱懷順和4位同事奢侈了一回,洗了一次頭,還洗了一次腳。大伙就想干干凈凈、精神飽滿地給國內的家人打個電話,報聲平安。
朱懷順說,在那里修井,可是件難事。薩曼杰佩氣田有許多報廢的井,不僅修復起來難度大,而且整個氣田硫化氫含量高,又是高壓氣田,地質情況極其復雜,危險性極高。整個區塊屬于世界上天然氣開采難度最大的氣田之一。這個氣田曾經生產了5年,后來關井15年,井下情況充滿不確定性。不過,朱懷順和同事們還是決定先拿薩-34井“開刀”。一直負責井下試油、完井、修井生產合同準備和生產組織的他,決定會會這只“潘多拉魔盒”。
修井、試油、排液求產、酸化、制氮、連續油管、射孔等各類作業,一步一步精心操作,昔日的“氣魔”變得溫馴。2008年3月7日下午6時,伴隨著濃濃的蘑菇云黑煙和熊熊火焰,整個薩-34井施工現場沸騰了。朱懷順說,他們這群“野漢子”激動得熱淚盈眶,互相擁抱慶賀。在土庫曼斯坦修的第一口井終于試噴成功,獲得了日產62萬立方米的高產天然氣,打響了中國石油在阿姆河天然氣項目修井的第一個戰役。
“這次修井成功意義特別重大,不僅檢驗了我們的技術和實力,而且考驗了我們的意志。通過這次修井,我們積累了制服這個開發難度最大氣田的經驗。”朱懷順說。
薩-34井修井成功,堅定了阿姆河項目開發薩曼杰佩氣田的信心,拉開了薩曼杰佩氣田“修井為主、鉆井為輔”的序幕。那一年,朱懷順和他的同事們在薩曼杰佩氣田成功修井25口,施工成功率100%,為阿姆河項目一期工程產能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孟慶璐)
十年遠征品酸甜
女兒噘著小嘴不樂意了:“叔叔,你還不走啊,我們該睡覺了。”
莫貴初從2002年就奔赴東方物探遼河物探處的海外項目,先是在伊朗一干就是8年,后赴巴基斯坦和加蓬。從戰火紛飛的中東到非洲熱帶雨林,作為2154隊經理,他帶領作業隊伍摸爬滾打10多年,遇到的艱難險阻自己也說不清有多少,品嘗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到今天,他仍然堅守在海外項目第一線。
![]() |
莫貴初(右)在海外參加社區活動。 |
說起這些年的海外經歷,莫貴初感慨萬千。在伊朗,對當地員工的管理是項目運作能否安全高效的關鍵。他說學會溝通,尊重當地習俗最重要。假如當地員工正在吃飯,你進去拿起勺子盛飯和他們同吃同樂,他們立刻就把你當作朋友。其次是建立起良好的企地關系。還有就是要學說當地語言,不懂波斯語時,他就找一個懂英語的人當二傳手,一邊打手勢,一邊學習波斯語日常用語。他也想方設法,教當地員工學習漢語。這樣,工地上經常會聽到波斯語、英語、漢語共同使用。
只兩個月時間,莫貴初就能夠和當地員工溝通了。項目閑暇,他組織中方員工與當地員工一起聯歡。不同皮膚,不同種族的項目人員一起興高采烈,手舞足蹈。作業隊伍很快融為一個和諧的團隊,生產效率也快速提高。
加蓬屬于熱帶雨林地區,地震測線穿越原始森林,環境復雜風險高。森林里,野生動物時常出沒,作業區域氣候多變,在給項目人員安全造成威脅的同時,加大了作業難度。莫貴初作為隊經理,注重精細管理,緊繃安全生產弦,合理組織作業力量。全隊員工嚴格進行體檢,每天至少對飲用水檢測4次。
在加蓬,當地員工每天要有5次祈禱。既要尊重信仰,又不能影響生產效率,怎么辦?莫貴初和其他管理人員耐心做工作,作業中安排他們分批進行祈禱。過齋月的時候,當地員工白天不能吃飯,莫貴初就安排隊里讓他們吃好吃飽夜間三頓飯,并減少白天工作量。相互理解加深了彼此的友誼,確保了勘探生產安全高效。
在不同的國家和市場,甲方的要求和管理理念各不相同。作為服務方就要不斷調整心態,適應變化,為項目順利實施營造和諧的環境。
10多年來,莫貴初一直堅守在海外勘探生產第一線。一次,莫貴初從國外回來休假,晚飯后沒過多久,在一旁咿呀學語的女兒噘著小嘴不樂意了:“叔叔,你還不走啊,我們該睡覺了。”如今,已經6周歲的女兒每天向媽媽念叨:“媽媽,爸爸啥時候回家呀?”
目前,東方物探遼河物探處海外市場不斷拓展,在加蓬由1支隊伍發展到3支隊伍。莫貴初介紹說,今年,遼河物探處在確保原有市場的基礎上,首次進入玻利維亞和剛果(布)等新興市場,他也正帶領東方物探8630隊征戰在玻利維亞INAU12G項目。(譚曄)
![]() |
中國石油在哈薩克斯坦讓那若爾的作業現場。 |
![]() |
中國石油在委內瑞拉馬拉開波湖作業。 |
![]() |
阿姆河第一天然氣處理廠硫黃回收裝置起吊。 |
![]() |
尼日爾阿賈德姆項目場站一隅。 |
海外員工心聲
把井打到國外去是鐵人老隊長的一個愿望,我相信1205鉆井隊有拓展國外市場的能力。
我的夢想就是把我們中國的隊伍,包括還沒“走出去”的中國隊伍,變成國際化的隊伍,讓國際大公司信服、信任咱們,別一說到中國就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樹立形象就是從我們基層隊一點一滴、一言一行做起。直接跟外國人打交道,他們對我們的評價,就是對中國人形象最好的宣傳。咱們得據理力爭,咱們好的想法、好的技術,一定要讓他們理解。他們當時不理解(想法和技術),要反復地宣傳讓他們理解,理解以后變成他們自己的行動。這就是我的夢想。
——大慶油田 李新民
尋找地下油氣資源,是一項艱苦的具有開拓性的職業,必須具備個人付出犧牲的奉獻精神,特別是在遠離故土的海外油氣勘探更是如此。
——哈薩克斯坦公司 徐志強
我把敬業、忠誠、勤奮、自信和良好的心態歸納為海外工作者必須具備的素質,尤其是要能忍受孤獨和寂寞。投身海外事業是我自己的選擇,我喜歡自己的工作,就不覺得苦了。
——伊拉克公司 王貴海
資源有限、競爭加劇,集團公司第一個海外大慶建設的經驗、技術、文化、理念的積淀,一定會為第二個海外大慶的建設儲備更大的能量。
——工程建設公司 陳意深
在海外多文化背景的團隊,理解和尊重是取得工作進展的保障。
——拉美公司 李振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