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采氣工作10年來,中原油田天然氣產銷廠文23儲氣庫項目部7號集氣站站長王樹森帶領的班組先后榮獲油田“工人先鋒號”“五星級站庫”“學習型班組”等榮譽稱號。
從“門外漢”到技術能手
“不管干什么工作,干就要干出個樣子來!”這是王樹森始終對自己的要求。2005年,從消防崗轉到采氣崗后,他堅持每天學會10道題,先后擠時間自學了《采氣工程》《采氣地質》等專業書籍,很快從一名對天然氣采輸一無所知的“門外漢”成長為采氣行業的技術能手。他嚴格要求自己,大膽挑戰自我,白天正常工作,晚上刻苦鉆研采氣業務。為了提高操作速度,每一個動作他都要練習上百遍。同時,他憑借熟練的業務,大搞技術革新,先后提出并實施的“不壓井作業油管解封技術”“氣井防鹽技術”等10余項技術措施,榮獲油田級成果獎2項、廠級成果獎9項。他2014年研制成功的“新型井口防盜閥門”每年為單位減少天然氣損失290多萬立方米。
當好“兵頭將尾”
“只要你想學,有我,還有整個團隊,大家都會幫助你,關鍵是看你們自己是否愿意學。”這是王樹森對今年新分到7號集氣站的兩名退伍兵說的一句話。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新員工盡快掌握崗位技能,獨立頂崗呢?王樹森與他們簽訂師帶徒協議,每天帶領他們深入現場開展消缺工作,為他們詳細講解每一個知識點和工作流程,手把手地教他們倒流程、更換壓力表……在學習過程中,只要徒弟有不懂的地方,他就會不厭其煩地反復教,直到弄懂吃透為止。王樹森經常對青工說:“采氣工作看起來技術含量不高,真正干起來卻是個細活。不全面掌握采氣工藝技術就不是一個合格的采氣工。”
由于操作技能過硬、專業理論知識豐富,王樹森被油田聘任為員工培訓兼職教師、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員。他每年為員工授課均在80學時以上,手把手培訓200多人次,其中,有6人獲局級“技術能手”稱號,有3人走上集氣站站長崗位,向外部市場輸送合格人員120人。他第一次向加納籍人員進行采氣理論與現場授課,受到了老外的贊譽。
哪里需要“搬”哪里
2014年年底,中原油田天然氣產銷廠承攬了川氣東送管道分公司11座輸氣站的輸氣管理項目,邁出了進軍外部市場的步伐。在選派輸氣站站長時廠領導犯了難,選來選去,最終認為王樹森是最佳人選。王樹森深知外部市場站場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著單位的生存與發展。因此,他上任該項目輸氣站站長后,首先從提高員工的能力素質抓起,對站上人員摸底談心,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穩定員工隊伍;組織大家對站場輸氣生產狀況進行分析,采納員工的建議,并提倡青工向有經驗的老師傅學習,組織他們簽訂師徒合同,不讓一名員工掉隊。今年4月,在站場交接考核工作中,站場員工一次性全部通過甲方考核,獲得甲方好評,為立足川氣東送管道分公司輸氣項目市場打下了堅實基礎。
由于工作需要,最近,廠里又把王樹森從外部市場調到了他熟悉的文23氣田工作。王樹森克服許多困難,剛把外部市場各工作開展起來,又被調回中原工作,有員工因此勸他留在外部市場工作,他卻回答說:“文23氣田儲氣庫是油田和集團公司的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廠里把我從外部項目調過來工作,是對我的信任,作為黨員和生產骨干,我不能在工作上挑肥揀瘦,要服務領導和工作需。”(中原石油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