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早上七點多,廣州石化原煉油一部部長、催化專家邵國強就坐早班地鐵從海珠區回到黃埔區,回到了他曾經工作40年,退休后仍然魂牽夢縈的蠟油催化裝置。
這是他正式退休后再一次回到“娘家”,回到這個見證了他從青蔥少年成長為技術和管理專家的地方,也兌現了他對裝置人員的承諾。
“等蠟油催化裝置停工大修了,你們一定要告訴我,無論多忙,我都要回來,而且一定要再進‘兩器’(再生器和沉降器),看看裝置運行四年后反應再生系統內部的情況。”退休前,邵國強多次向職工說過這樣的話。因為近兩個運行周期,裝置都進行了比較大規模的改造。邵國強說:“如果沒有親眼看看經過一個周期運行后的設備狀況,那將是一個極大的遺憾。”
作為廣州石化蠟油催化裝置建設開工的第一代開荒牛,幾十年來,邵國強一直扎根在一線。裝置高級技師賴文縣說:“邵國強倒班12年,夜班從來沒有打過瞌睡,每當犯困的時候,他就寫工作日記,或到裝置走走,憑著高度的責任感和堅強的意志,他堅持了12年,寫下的工作日記本裝滿了一大箱。”
“要求職工做到的,我自己要比他們做得更好。我敢說這句話,而且我做到了。”邵國強說,對自己嚴格要求并不難,難就難在長年堅持。在擔任作業部部長期間,他以身作則,嚴抓善管,帶領作業部人員創下了一個又一個記錄。他倡導的“嚴、細、實、恒”作風不僅在煉油一部生根開花,而且成為廣州石化的管理理念。盡管邵國強對工作的嚴格要求近乎苛刻,但他卻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言傳身教,贏得了廣大職工的愛戴。直到現在,煉油一部的職工也很少人稱呼他做“邵部長”,而是親切地稱他“邵氏”。
2009年,邵國強離崗調研。雖然不能像以往那樣時時刻刻的參與到單位的生產運行當中,但他依然關注著裝置的生產,一直與裝置人員保持著密切的聯系。生產中要是有什么問題,他都會樂于根據自己積累的經驗提出許多獨特的見解。在2011年的裝置大修中,他就多次專程回來指導。
本次大修,為了能夠盡快了解裝置目前的情況,他第一時間就換好了工作服、戴好了安全帽,辦理了進受限空間作業票,并第一個鉆進了設備。他首先鉆進再生器內,檢查原料噴嘴的磨損情況,對旋風分離器等內構件進行檢查,并不時向身邊人員咨詢裝置運行中的情況;緊接著他又鉆進沉降器,對內部管線、閥門、溢流斗的情況進行詳細了解……
整個上午,邵國強一直在檢修現場,從地面到塔頂,從管線到容器,爬塔進罐,已過60歲的邵國強的旺盛精力和敬業精神讓年輕技術管理人員由衷感嘆。
“本次蠟油催化裝置開工早于蒸餾裝置,開工前要對盲板進行重新檢查,避免出現盲板加錯、拆錯的情況;‘三查四定’工作要提早進行,將隱患徹底解決在開工前;人員要盡快進入日常運行的狀態,開工期間加強巡檢。”在現場了解了設備狀況后,邵國強隨后又參加了裝置的開工準備會。會上,邵國強對開工方案提出了15條意見和建議,對安全風險、開工細節、人員配置、注意事項等逐一進行了說明。會后,邵國強還勉勵裝置人員要一鼓作氣,確保裝置大修后一次開車成功。
“老部長熟悉裝置,見解獨到,對生產、對一線都有著深厚的感情,雖然他離開蠟油催化裝置已經6年,但他對裝置和企業的感情及嚴、細、實、恒的工作作風,一直沒變。”與邵國強共事多年,現任煉油一部黨總支副書記、工會主席的翟琦說。
“只要有需要,我隨叫隨到。”邵國強表示,裝置今后如果碰到什么難題需要他,他一定會再回來。(黃敏清 曾小婷 彭冶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