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上午,在濮陽市丹尼斯采血屋,油田員工張衛華身著志愿者馬甲,正引導獻血群眾填寫表格,同時為咨詢群眾耐心地講解獻血注意事項。
張衛華不僅是這里無償獻血的“常客”,還是濮陽市“三月愛心社”的一名志愿者。濮陽市采血站的趙敬紅科長介紹說:“每周他都會抽出兩天時間來這里做義工,已經10多年了。”
今年3月初,張衛華獲得中國紅十字總會頒發的“2012至2013年度全國無償獻血銀獎”獎狀。而關于他的故事也被同事們慢慢“翻炒”出來傳遍全廠。
張衛華今年36歲,是采油三廠治保巡檢大隊的一名治保員。熟悉張衛華的人都知道,他自1999年堅持義務獻血以來,已經累計獻血兩萬毫升,相當于為四五名成年人全身換一次血。2004年,張衛華在朋友的介紹下,自愿加入濮陽慈善總會,成為那里的一名義工。
張衛華的愛人連彩梅在濮陽市外國語學校任教。每逢周末,張衛華都會去那里探望愛人。2008年,他在市外國語學校結識了3名貧困高中生,經常為他們購買餐票、贈送學習用品,還讓愛人在學習上多給他們“開小灶”。張衛華說:“雖說那個時候每月只有一千多塊錢的工資,但一想到這些學生的困難境況,還是覺得應該幫他們一把。如今,他們都考試上了理想的大學。這是我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張衛華是廠團委開展‘愛心之旅’活動的成員之一。該廠原團委書記韋超介紹說,從2005年至2010年,張衛華主動與社區孤老太尚志榮結成幫扶對子,每周都上門噓寒問暖,經常為老人買米買面、送錢送藥。考慮到老人血壓高、經常眩暈,張衛華還自費為她安裝了一部電話。2008年,老人被查出患有骨癌,張衛華通過與其老家的有關親人進行協調,做通他們的思想工作,幫助其順利返鄉。“說句實在話,他對尚奶奶,就像對自己的親娘一樣!”團員高延飛對張衛華評價說。
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興起,這也成了張衛華開展公益活動的一個新渠道。2012年,張衛華在報紙上看到青島黃海學院的學生郭文義,因家境貧寒,無力為父親治病的消息后,主動為其匯去400元,還通過新媒體與濮陽市“三月愛心社”取得聯系,為其捐獻援助資金1萬元,濮陽綠城超市為其捐資5000元。
“他就是這么個人,見不得別人受苦,也不愿占別人的便宜,有時我都覺得他太‘傻’。”妻子連彩梅介紹說。
去年冬天的一個下午,張衛華帶著孩子走到大慶路與任丘路交會口,無意中發現路邊有一個紅紙包,撿起來一看,里面包著3000元現金。
“若是別人,早樂得合不攏嘴了。可他卻帶著孩子在寒風中等了兩個半小時,直到失主前來尋找,把錢交還給失主才回家。本來孩子就有病,結果這一凍,兩周也沒好利索。”連彩梅說。
“你不覺得你做了這么多,都是在為別人做嗎?”筆者問他。
“雷鋒是我最崇拜的好人。我只想像雷鋒那樣,力所能及地為身邊有需要幫助的人提供一點點兒幫助。”張衛華笑答。
(中原石油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