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的溫州,雖已入秋多時,卻又迎來臺風和冷空氣的“雙重”影響。寒風呼嘯,氣溫驟降,而此刻溫州石油物流部的張鴻鳴經理在辦公室里依舊皺起了眉頭,不敢有半點松懈。 “保供”這根弦,始終繃緊在物流部里每個人的心中。
“了解。我這兒再幫你想想辦法,能調配出來馬上通知。”
張鴻鳴家雖里公司不遠,但卻數年如一日“到的最早走的最晚”。每天早上七點半左右他會準時到達公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打開電腦看庫存。“天氣原因油船無法靠岸。”“今天半屏庫存低于標準線暫不發油。”“找不到500噸船只運輸溫州。”……不到10點,張鴻鳴的本子上已經密密麻麻記滿了來自省公司物流中心、油庫、海上網點的最新消息。“這些信息一個都不能漏,否則調度就會出問題,影響整個溫州的油品供應。”到了下班,他每次都是最后一個離開公司的,有時即使忙到半夜也一定會再看下全區的庫存,推算庫存的消化能力,確保及時安排供應。他常說:“干我們物流的,一刻都是不能停歇的!”
“溫州張鴻鳴來電,要油!”“怎么又是張鴻鳴?”
物流中心安排的資源配置計劃尤其是船用燃料油原本就無法滿足溫州地區基本需求。雪上加霜的是,10月的初的幾次臺風外圍影響,使得原本供給溫州的油品根本無法靠岸。而此時各海上網點的存已降至警戒線之下,面臨著停產的風險。
面對如此棘手的任務,張鴻鳴果斷拿起了電話,“喂,省公司嗎?哪里還有油?”“喂,華東公司嗎?有油嗎?”一邊繼續向上級公司四處要油,一邊拿出了事先的應急方案,一旦有油,如果船舶不行就改用車裝。幾次親自跑到了海事局的領導辦公室,踏破門檻,痛陳斷供的風險,把責任擔當下來,承諾做足安全措施,趕在臺風前“搶”卸油品,經過幾番的磨嘴皮,終于還是答應了,既贏得了時間,又保證了油品的正常供應。
“這次合同簽了,以后我們狀元油庫每個月又能多卸幾趟船了。”
作為溫州地區目前最大的狀元油庫,由于我們的碼頭與燃料公司的普通碼頭存在間距不足的問題,按照監管部門的要求是不能同時接卸的,這極大增加了狀元油庫保供的壓力。為此,張鴻鳴也想了很多辦法,既然空間上不允許,那就只能在時間上做文章了。經過幾番溝通,溫州分公司順利與燃料公司簽訂了錯時作業協議,而掌握日常運作中燃料公司碼頭的船舶動態以及靠離泊時間,準確安排好汽油船錯時作業,自然成了張鴻鳴每天新增的一項工作內容。
“困難是客觀存在的,但也正因為這些困難,我們物流部才有了存在的意義和理由。”張鴻鳴說,“所以,我們既有決心也有能力解決困難,才能保證我們企業的穩定發展。”
中國有句俗話叫“特事特辦”,說的就是應對特殊事件和重大場合要有新策略。對于石油物流來說,亦是如此。一旦遇到盛會、慶典等重大事件,面臨油氣保供的重任,石油物流作為保供方案和應急方案的重要部分,就要有特殊對策,這時的物流往往更為高效。
而對張鴻鳴來說,這種高效業已融進了日常。
(溫州石油 肖盛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