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并購市場的風景又開始火起來。這次的主角是世界第二和第三的化學公司,美國化工業巨頭陶氏化學和杜邦公司。
這兩家公司在2015年12月11日正式宣布合并,經過1年半的準備過渡,終于在上個月底,也就是8月31日完成,“陶氏杜邦”由此誕生,雙方各持50%股份。此次合并后,新公司陶氏杜邦年度銷售額達770億美元,股票市值超1500億美元,雇員達10萬人,將取代巴斯夫成為第一大化工企業。
一、戰略邏輯:化工“三國殺”
先簡單普及下這兩家世界級公司的背景。1897年成立于美國的陶氏化學公司是一家國際跨國化工公司,2016年陶氏年銷售額為480億美元。杜邦公司成立于1802年,業務覆蓋全球70多個國家。產品包括農業、食品安全、高性能材料以及工業生物技術等。
總體來看,這兩家公司都是百年企業,都是美國公司,化工世界上排名第二和第三。本來都是強手,為什么要合并?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這第一個原因是,通過合并能夠使自己沖出三國混戰的競爭困局。成熟行業,一般都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全球化工第一,是來自德國的巴斯夫,如果陶氏和杜邦單獨挑戰這第一的位置,很難說結果。但是,如果聯合起來,那馬上就能改寫歷史。
所以,從行業結構上看,這樣的合并顯然對兩家的市場空間是正向作用,市場反應也很正面。
二、轉型邏輯:化工領域如何掙錢?
陶氏杜邦合并的第二個原因,是這兩家公司一直向特種化學品領域持續謀求增長的戰略驅動。全球領軍的化工企業,過去幾十年,一直在從基礎化學品向特種化學品遷徙的過程里,這次合并,將大大推動這兩家公司的轉型之路。
從合并的第一天開始,雙方都宣布合并不是終點,最終陶氏杜邦將拆分成三家行業領先的、獨立的上市公司,分別從事農業、特種產品和化學材料業務。
我們從陶氏杜邦拆分架構來具體看看。原陶氏農業部門將和杜邦農業部門組成新的農業公司,總部將設在杜邦公司目前的總部所在地特拉華州威明頓市,公司將以“杜邦”命名;陶氏除農業和電子材料外的部門與杜邦功能材料部門組成新的(陶氏)材料科學公司;而陶氏的電子材料將于杜邦除農業和功能材料外的部門整合形成新的(杜邦)特種產品部門。
此次拆分特點主要是,一方面把兩家公司分別最擅長的部分相對保留,同時將兩家公司持續虧損但是有極強具互補性的的農業部門合起來,造就了一家世界數一數二的農業化工企業。此舉一方面解決了兩公司的農業業務虧損,同時也有利于兩家公司業務整合,進行資源置換。何樂而不為?
新農業公司合并完成后也將取代孟山都成為全球最大的農業公司。農業業務合并后將產生互補優勢,在產品線、地域覆蓋、渠道優勢上更加全面。
如果用一個公式來說明這次杜邦和陶氏的合并,我想1+1=3比較合適,合并雖然耗時耗力,但是既節省了稅收,又有希望變成三家行業領先公司,無疑金融投資者比較喜歡。
三、規模邏輯:大公司合并的價值
下一個問題,為什么國際大公司喜歡合并呢?最近兩年,在一些行業世界大公司合并層出不窮,海運巨頭就這樣減少了好幾個,農業化工領域也被收購了幾家,包括中國化工收購瑞士先正達,拜耳收購孟山都,都是剛剛發生的。大公司這么復雜,合并為何還具有吸引力?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大公司之間的合并,仍然是規模經濟效應和范圍經濟效應的結果。
這次兩家公司的合并就是一個例子。有人計算,合并首先會產生約30億美元的成本協同效應。具體來說研發方面,用過兩公司研發平臺合作,能更好實現成本節約和產品的更新換代,從而獲得更好的潛在增長;材料業務領域,雙方將在原料、研發和生產方面因規模效應而實現成本控制。這些都比各自經營產生更大的節約,這就是規模經濟。
從范圍經濟的角度看,杜邦陶氏合并會帶來10億美元的增長協同效應。未來2-3年,兩家公司都將重新對業務板塊都進行調整,其中一些快速增長的業務部門將得到重點發展。正是因為合并會讓兩家公司分散的不同業務專業化重組,能夠增強實力,有利于更多的占領市場。
最后總結一下,陶氏杜邦的合并,是戰略邏輯、轉型邏輯和規模邏輯三者作用的結果。化工行業,仍是一個大者為王的行業。陶氏杜邦的合并,會不會進一步引起其他行業參與者的反應,中國化工企業需要哪些應對之策,都值得我們細細思量。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