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核工業集團(下稱中核)與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下稱中核建)在1月31日對外宣布合并,重組工作正在進行中。
2月9日,在中核召開的記者見面會上,中核董事會秘書、新聞發言人潘建明就兩大集團的重組做出回應。他表示,中核建和中核合并后,并不會對其他業主的核電站建設產生影響。
1月31日,國資委官網公布消息稱,經報國務院批準,中核與中核建實施重組,中核建整體無償劃轉進入中核集團,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這是繼原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中國國電集團與中神華集團合并后,能源行業第三例落地的央企重組。
中核建在中國核電施工工程市場上,長期占據絕對主導地位,是國內外唯一一家連續30余年不間斷從事核電建造的企業。業內有人士擔心,與中核合并后,是否會對同為核電業主的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和國家電力投資集團(下稱國家電投)的核電工程建設產生影響,造成不公平競爭。
在中國核電行業,具有核電運營資質的企業只有三家——中核、中廣核以及國家電投。
“中核建具備同時承擔40臺核電機組的建造資源和能力,歷史高峰時,曾同時在建30多臺機組。目前,中核建在建的機組約為20臺,”潘建明表示,“兩大集團重組后,仍然將繼續服務中國所有的核電項目建設。”
中核建的核電工程建設業務,已被裝入旗下上市公司中國核工業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核建,601611)股份制公司。潘建明稱,作為上市公司,中國核建需要對所有股東負責,其業務會按照市場化進行運作,項目也均通過公開招標,在機制上能夠保證市場的公平。
在中核看來,和中核建重組的意義在于,可以實現業務互補、優勢互補,建設具有完整產業鏈的綜合性核工業集團,提升國際競爭力,加快中國核電“走出去”。
截至2017年6月底,中核建已承擔了63臺核電機組的建造任務,正在承建的核電項目包括紅沿河、陽江、臺山、防城港、福清、田灣、三門、海陽、石島灣以及巴基斯坦恰希瑪、卡拉奇等11個項目共23臺機組,是世界上在建機組數量最多的企業。
截至2017年12月29日,中核旗下核電機組的年度發電量已經突破千億千瓦時。目前,中核在役核電機組17臺,在建核電機組9臺。
此外,對于業內關心的中核旗下三門核電1號機組的進展問題,中國核能電力股份制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羅小未在此次發布會上表示,該機組已經通過多次裝料前的檢查,裝料前的各項工作都已就緒,就等國家領導部門頒發裝料許可。
2009年3月31日,采用美國AP1000技術的三門核電站1號機組開始澆注核島第一罐混凝土,成為全球首臺該技術核電機組。按原計劃,三門1號機組應在2013年建成投產發電,但由于主泵、爆破閥、飛輪等關鍵設備出現問題,推遲多年。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