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說,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政府工作報告》也強調人力人才資源是創新發展的最大“富礦”。化學化工界代表委員們從科研人才、工程人才、技能人才的培養以及化工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意見建議。
在科研人才培養上,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副主任趙宇亮認為,要著力提高我國人才制度的全球競爭力。一方面在人才評價機制上真正形成“寬容失敗”導向,比如延長對青年科研人員的考評時間,給他們充裕時間去嘗試新領域,而不是為生存“滿地撿芝麻”;另一方面引進外籍科學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的高層次專家。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納米科技中心主任劉忠范呼吁改善創新軟環境。他建議對創新人才管理實行負面清單制度,劃出紅線,而不是面面俱到。
在高校人才培養上,多位來自化工領域的政協委員表示,希望今后化工高等教育在提高學生“工業感覺”和實踐能力上不斷改進。“從我上大學到現在已經40年了,我們的化工教育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手段方法上變化不大,實踐環節甚至還有所削弱。”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工業大學校長喬旭指出,化工教育需要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上有所改進,注重培養學生對于學科本身的興趣。
在工程人才培養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鋒對培養模式和機制改革提出建議:建立健全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培養模式;強化工科人才創新創業能力和個性化培養;探索與實踐工科高層次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并完善多方協同的工科育人模式;健全校企合作體制機制。
在技能人才培養上,全國政協委員、茂名石化首席技師張恒珍,全國人大代表、吉林油田新木采油廠采油一隊班長李彩云,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四研究院“火藥雕刻”高級技師徐立平,全國人大代表、蘭州石化合成橡膠廠丁腈橡膠二車間副主任鄭彩琴等來自生產一線的代表委員都希望,國家從制度激勵、教育培養、文化熏陶等方面多管齊下,培育高技能人才,弘揚工匠精神。
全國人大代表、金陵石化總經理張春生針對技能人才培養提出系統建議:抓好頂層設計,同等對待職業技能教育與其他類型教育;加強校企合作,讓職教學生更多參與實踐,培訓內容上更多考慮企業生產需要;大力加強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教學中重視工匠精神培育;政府加大對職業學校和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資金投入,同時以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發揮主體作用;大力宣傳匠心文化,讓工匠精神成為一種時尚。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