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日訊,)建成后四大基地年煉油產能將達1.3億噸,占中石化產能的45%、全國總產能的17%;乙烯產能達900萬噸,占中石化產能的65%、全國總產能的31%。
在湛江市東海島的一片開闊地上,大吊車來往穿梭,這是中科煉化建設現場,去年12月20日開工,預計2019年建成。屆時,這里將和茂名石化形成一體化基地,達到年煉油能力3500萬噸、乙烯180萬噸規模。
“只有形成規模,才有競爭力”,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董事長王玉普說,世界石化產業的顯著趨勢是規模化和集群化。與石化強國相比,我國石化產業規模化和集群化都有距離。資料顯示,美國52%的煉油產能、95%的乙烯產能集中在墨西哥灣沿岸地區;日本85%的煉油產能、89%的乙烯產能分布于太平洋沿岸地區。韓國蔚山年煉油能力達4200萬噸、乙烯產能340萬噸;新加坡裕廊年煉油能力達6732萬噸、乙烯產能387萬噸。
一個鮮明的例子是,鎮海煉化是國內排名第一的煉化企業,年煉油能力達2300萬噸。但在全球年煉油能力2000萬噸以上的企業中,鎮海煉化僅排名第18位。
這正是我國煉化行業長期以來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產業布局不合理的現實。我國目前共有煉油企業240多家,除藏黔晉渝4省區市外,其他各省區市均建有煉廠,平均年產規模僅為308萬噸,遠低于742萬噸的世界平均水平。
2016年,我國煉油行業利潤超1700億元,增幅超過120%。但煉油行業整體大而不強、裝置利用率低及產能過剩問題卻不容忽視。化工行業的突出問題是產業結構性過剩,表現在“低端擁擠、高端短缺”。比如,化工新材料進口依存度很高,工程塑料、特種橡膠、電子化學品等高端產品仍需大量進口。同時,電石、燒堿、磷肥、氮肥等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非常明顯。
王玉普表示,中石化將在集團內部調整產業結構,在增加煉油產能的同時關停落后老廠,保證煉油總產能不增加,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產業轉型升級、整體邁向中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