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我國首個國際化期貨品種——原油期貨(簡稱“中國原油期貨”或“SC”)正式在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掛牌交易,一時間吸引了業內外的廣泛關注,成為國內外的焦點。
事實上,原油期貨在國際上不是新生事物,在中國也不是沒有過,但是,為什么此次原油期貨吸引了這么多的“眼球”?這應該與國內對此原油期貨品種寄予了太多的希望和太高的期待有關,也應該與國際市場對中國市場發展態勢的極其關注有關。
基于“既不潑冷水,也不盲目樂觀”的原則,筆者認為,中國原油期貨任重而道遠,需要有“純正的目的、客觀的認識、樂觀的態度”,為中國石油企業與中國原油期貨在國際原油市場的激烈競爭中打一場“持久戰”做好必要的準備。
純正的目的
期貨交易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7、18世紀,但最早的官方商品交易所始于美國1848年成立的芝加哥交易所(CBOT),該交易所首創并開啟了第一個農產品期貨合約——玉米期貨合約的交易,之后新增了小麥期貨合約、大豆期貨合約。
芝加哥交易所為什么要設立農產品期貨合約?這與當時的技術和經濟密切相關。在19世紀40年代,因為有鐵路和電報線路聯接東部,芝加哥已經成為美國重要的商業中心。與此同時,因為收割機的發明與推廣應用,美國小麥獲得巨大豐收。中西部的農場主來到芝加哥把小麥出售給經銷商,經銷商再把小麥轉運美國各地銷售。
起初是“一手錢一手貨”的現貨交易,但因芝加哥倉容不夠,且買賣各方為了對未來的產品價格和數量有更可靠的把握,農產品期貨合約應用而生。對于賣方農場主,他們通過期貨合約交易提前鎖定了價格和數量,可以更好地規劃控制后續的生產規模和成本;對于買方交易商,他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控制采購成本與數量,為后續銷售提前做好籌劃與規劃。
不管后來的期貨交易怎么演變成為投機者套利的工具,也不管后來的金融機構怎么通過期貨市場控制價格走勢以從中漁利,但最初的期貨合約是因時應勢而生,是出于有利于供需平衡、有利于價格相對穩定且可預期的目的而設,有利于市場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符合市場各方的核心利益。毫無疑問的,最初的期貨交易主要參與者的目的是純正、端正和正確的。
即使當前全球金融衍生品交易已成為重要的套利工具,國際原油衍生品期貨與期權仍然是很多原油生產者、貿易商、煉油商與重要消費者實現價格可預期、風險可控制的一個重要工具。
全球每天的原油產量超過9000萬桶,每月合計近30億桶,按照每個標準合約1000桶折算,全球每月的原油產量可折合300萬個標準合約。
2017年,世界兩大期貨近月合約(也稱首行合約)平均每天的成交量和持倉量情況是:美國芝交所集團交易的美國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WTI)成交量和持倉量分別約61萬和41萬個合約,英國倫敦洲際交易所交易的布倫特原油(Brent)成交量和持倉量分別約27萬和28萬個合約。
即使考慮其它交易所的交易和場外交易等,全球原油貿易量超過期貨交易所的期貨合約成交量與持倉量是一個基本態勢,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原油期貨合約交易保持最早的期貨最初的功能和作用的成分依然存在甚至還較高。
尤其是,很多公開上市石油公司的公開數據顯示,包括原油期貨、期權在內的金融衍生工具是他們鎖定原油價格、控制直至規避國際原油價格劇烈波動風險的重要手段。
據國際投行高盛統計,美國生產者2018年的原油對沖量與產量之比在2017年3季度與4季度間從30%提高到了48%。這必然是基于對成本、銷售價格與預期國際原油價格進行綜合考慮做出的決策,反映了更多的期貨最原始的目的,與單純的投機套利完全不同。
客觀的認識
上市前后,中國原油期貨被寄予了很多的希望和很高的期望:
從期貨交易的角度,中國原油期貨可以“重塑國際原油定價體系”,“彌補現有國際原油定價體系的缺口,增強中國在原油市場的話語權”,“對亞洲范圍內的原油現貨價格形成引導和價格發現的作用”,等等。
從貨幣的角度,“石油人民幣誕生”, “增加人民幣國際化的認受性,更可直接挑戰美元霸權”,“人民幣和石油及黃金掛鉤,亦成為人民幣國際化最重要的一步,最終亦可增加在SDR(特別提款權)的比重,令人民幣成為各國央行的主要儲備貨幣,增加我國的貨幣話語權”,等等。
但事實上,這個國際化的中國原油期貨才剛剛誕生,還處于嗷嗷待哺的階段,在世界石油市場形勢和國際原油價格變幻莫測的環境中,需要面對的挑戰還很多,能否順利成長、發展壯大并最終取得成功的不確定性還很高。
如果我們一開始即賦予很多其本身以外的目的和期待,甚至舍本逐末遺忘了期貨本身最原始、最本質的目的,恐怕難成正果。
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原油凈進口國、第二大消費國,建立開放的國際化的原油期貨市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具備基本條件的,但是,我們在這個市場中首先要客觀認識到國內客戶多以買方為主,是天然的“多頭”,“多頭”往往應該更多地著眼于鎖定原油采購價格。在這個“多頭”之外,我國原油期貨市場還需要一個天然的“空頭”,即賣方,包括生產原油的國際石油公司、原油出口國以及國際原油貿易商等。
鑒于此,從原油期貨本身內在的基本目的入手,我們在政策制定、在開放角度等方面,應該著眼于努力引進國際上天然的“空頭”,與國內天然的“多頭”構成一個完整的市場供需體系,實現市場的可持續、健康、穩定發展,順其自然地實現原油定價話語權、人民幣國際化等衍生成果,而不是一開始即以話語權、挑戰美元等衍生成果為目的。
3月26日,中國原油期貨掛牌交易,首個交易日的主力合約1809合約成交量40656手,而且一連5個交易日的保持相對強勢,這對于一個初創的原油期貨合約而言,是值得稱頌的。但是第一周的數據可能隱含著幾個問題:
一是持倉量(未平倉合約數)過低,持倉量與日交易量最高比例僅12.05%,此比例偏低反映出第一周的交易商還處于試水甚至是演示狀態,距離成為一個真正的“市場”還較遠;二是夜盤成交量偏大,顯得有些主次顛倒,這可能隱含著中國原油期貨交易者尚處于跟風狀態,獨立性有待進一步提升;三是成交價格波動較大,國際原油價格的波動性本來就較高,而中國原油期貨第一周的結算價格變化波動比國際原油價格還大,甚至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化同步變化,此種矛盾應該與人民幣匯率管理機制有關;四是成交量、持倉量總體規模尚有待進一步擴大,與中國日均凈進口近800萬桶的規模相比,月凈進口量折合約24萬手(標準合約),主力合約成交量、持倉量的規模還需要倍增甚至更大的增長才與中國的現貨市場相匹配。
樂觀的態度
要認識到,在1993年原上海石油交易所推出石油期貨交易不久即關閉后,時隔近25年,中國原油期貨再次楊帆啟航,尤其是從2001年上海期貨交易所重新開始研究論證開展石油期貨交易,中國籌備原油期貨又歷時17年,建立健全了相關的配套政策體系;
再加上中國國內原油、成品油市場、外匯的開放程度已今非昔比,人民幣國際化有一定起色,中國企業在海外石油上游領域投資獲得的權益油產量近10億桶/年,國內市場對國際原油的需求近800萬桶/天,國內開設原油期貨市場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這是國內積極穩妥推進國際化原油期貨交易可以樂觀的基礎條件。
中國原油期貨還處于初創階段,這是我們的基本認識。在這一個階段,我們需要容忍市場急劇超預期的變化,甚至也應該容忍制度空白領域的損失,但是我們一定要堅持制度完善、監管到位、嚴格執法、堅決杜絕國內金融領域不時發生的違法現象。市場機制首先是一種信用的機制,是參與者、監管者共同的信用與信任,要吸引國際參與者進入中國原油期貨市場,尤其是監管者的信用與信任不容有絲毫的褻瀆。
在充分認識到我們的原油期貨市場還處于初期的情況下,只要堅定原油期貨市場設立的基本目的,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我們堅信其地位、影響和作用也是可以期待的。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