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香港一些媒體紛紛刊登了一條消息,稱“美國施壓,中哈油管開閘無期”。本報駐哈薩克斯坦記者隨即對此進行了求證,據中石油內部人士證實,中哈石油管道的確尚未正式開閘通油,但是原因卻和香港媒體的報道有些出入。
目前只存在小的技術問題
香港媒體援引一名中石油工作人員的話說,“5月25日已經抵達新疆阿拉山口的哈薩克斯坦原油,目前仍被困在中國境內的阿拉山口計量站原油出站12105號閥門里,中哈石油管道的正式輸油仍然沒有確切的時間表”,“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哈石油管道最后一道閘門遲遲不能打開,是由于美國的施壓”。
記者就此專門采訪了中石油石油管道方面的技術專家。這位專家稱,早在油頭到達之前,為了確保接受哈原油一次性成功,中方技術人員就對儲油罐及管道設備進行了嚴格的檢測、維護,中方完全具備接油條件。但是目前由于中哈兩國相關部門的海關計量標準不同,雙方為此正在密切磋商談判,所以在未達成一致意見之前暫時還不能開閘通油。另外,由于管道內的原油經過長途輸送,新建成的管道又是第一次使用,所以油頭可能存在部分雜質需要過濾處理,這也需要一段時間。據介紹,在中哈雙方的努力下,這兩個問題很快就會解決,管道也將正式開閘輸油。談到是否存在外部因素影響,這位專家稱,“這我還是第一次聽說”。
中哈油管的確觸及美國神經
哈中阿塔蘇―阿拉山口石油管道于2004年9月動工建設,2005年12月竣工投產,今年5月起就已經開始大規模注油。該管道最初年輸油量為1000萬噸,未來年輸油量將達到2000萬噸。作為中國第一條陸路能源進口大動脈,這將有利于促使中國石油進口渠道的多元化。
但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和能源進口國,中哈石油管道卻觸及了它的敏感神經。據專家介紹,這條輸油管道在建設過程中,的確曾受到美國的百般阻撓。“但是現在管道已經建好,油也注了,現在再阻撓,意義不大。”一位分析人士對本報說。最近一段時間,記者在哈薩克斯坦國內的媒體上也并未看到“美國又對中哈石油管道施壓”的相關報道。
美建巴杰管道爭中亞能源
事實上,美對哈的主要戰略是:繞過俄羅斯,開辟一條里海石油直接出口西方的新線路。這點從美國能源部長博德曼及副總統切尼今年訪哈時的表態就可以看出。兩人訪哈的一個共同主題就是加強美哈在石油領域的合作,特別是里海石油開發問題,具體落腳點就是敦促哈盡快加入巴庫―第比利斯―杰伊漢管道(下簡稱巴杰管道)。巴杰管道號稱世界最長的輸油管道,在美國一手操辦下建成,美國希望借助其打破俄羅斯對里海石油出口的壟斷局面,為里海地區石油生產國提供一條不受制于俄羅斯的運輸管線,使里海地區成為美石油天然氣的可靠來源,更希望借此幫助外高加索及中亞諸國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
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天然氣工業公司和阿塞拜疆國家石油公司關于哈接入巴杰管道的談判早在2002年11月就開始了,此前修建的“阿克套―巴庫”管線就是為把哈石油運往里海做準備,目前有關各方正在籌劃修建由阿克套到巴庫的海底輸油管道。但是哈政府三年以來一直遲遲沒有簽署最終接入協議,這讓“吊著胃口”的美國和阿塞拜疆一直很著急。今年5月5日在巴庫召開的經濟合作組織國家和政府首腦第九次峰會上,阿塞拜疆總統阿里耶夫甚至表示“不等了”,聲明阿有能力單獨依靠自身石油確保巴杰管道在2008年前正常運轉。但顯然這是“氣話”,因為以初期5000萬噸的輸油量計算,阿的石油產量只能使管道維持二三年,到2008年后只有依靠哈石油才能使巴杰管道繼續運轉。
直到最近,哈接入巴杰管道問題終于塵埃落定。6月17日,在亞信第二次元首峰會前夕,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與阿塞拜疆總統阿里耶夫正式簽署協議,標志著哈終于加入了巴杰管道石油出口項目。哈將通過該管道每年出口原油750萬噸,未來將達到2000萬噸,美國對此非常滿意。但是此間人士都認為,哈薩克斯坦不可能在能源問題上全聽美國的,哈的國家利益在于能源出口的多元化,向中國供油符合它的國家利益。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