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在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工業協會了解到,近年來我國石油和化工設備出口取得了高速增長,但業內人士認為,石油化工設備還需要優化出口結構,減少類似于資源性出口的初級一般設備出口,鼓勵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產品出口,提高出口效益,減少貿易摩擦。
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趙志明介紹,2006年行業外貿整體特點為出口穩中略降、進口平穩增長。行業進出口總量為93.07億美元,其中進口設備25.46億美元,出口設備為67.61億美元,進出口貿易順差42.15億美元。出口設備中,石油鉆采設備出口額為42.77億美元,占63.26%;石油化工設備為5.76億美元,占8.52%;壓力容器、管道及配件設備為19.17億美元,占28.35%。石油鉆采設備的出口形勢好于煉油化工設備行業,石油鉆采設備進出口順差37.62億美元,壓力容器順差為12.41億美元,而煉油化工設備逆差為7.79億美元。
趙志明說,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我國在原油、成品油輪和海上石油鉆探生產等設備出口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我國已基本掌握了國際先進的石油鉆采設備制造技術,可以成套出口較先進的6000米以上變頻驅動鉆機和適應極地-60攝氏度的車裝鉆機,出口地區也主要是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等經濟發達和石油技術成熟的國家,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高,經濟效益好。而煉油化工設備由于不掌握眾多工藝流程技術,多年來關鍵工藝設備、專利設備長期依賴進口,出口的設備相對技術含量不高,設備價格相對較低,加工貿易比例高。壓力容器及管件、管附件設備主要是低附加值產品出口,利用的是國內廉價的勞動力和低價資源,稍有技術含量的產品所占比例僅為8%左右。
總體而言,國內目前高技術含量的石化和化工設備,尤其是關鍵設備和專利設備,出口比例嚴重偏低,出口產品結構亟需優化。為此,業內有關專家建議,一是要鼓勵企業積極“走出去”,鼓勵大型成套設備“走出去”。如2006年國務院批準的大型成套設備出口項目中,就包括由中國寰球工程公司總承包的緬甸化肥廠項目,項目金額1.95億美元;二是切實提高行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產品科技水平,增強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設備的國際競爭力;三是推動出口營銷和售后服務體系的建設;四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培訓,增強企業自主維權的意識和能力;五是加強安全、環保、節能設計,并獲得相關國際認證以突破壁壘限制。
但同時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國內一些骨干設備制造企業對產品出口的態度還比較保守。如南京化工機械廠基本不直接經營出口業務,今年初該廠出口印度的世界上目前產能最大的七釜流程聚酯設備,也是通過中國紡織工業設計院總承包采購出口的。金州重型機器有限公司有部分化工容器出口美國、中東、蘇丹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去年出口美國的用于海洋鉆井平臺油氣處理的13臺關鍵壓力容器,總價值近1億元。但總體而言該公司目前的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國內,其目前承接的國內訂單已排到了2009年,產品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對如何開拓國外市場還沒有太多的考慮。這種狀況存在的隱憂是,一旦國內高速增長的石化項目投資出現降溫,設備制造企業有可能錯失當前的出口主動權。
據了解,2006年我國機電產品進出口總額為9771.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5.7%;出口占全國外貿出口比例為55.5%,已連續11年位居全國各行業第一位,連續5年占全國外貿出口半壁江山以上;進出口總額和出口額都已躍居世界第三位,進口額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48種機電產品出口額居全球首位,高新技術機電產品進出口比例達53.2%。據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政策處處長成文華介紹,預計到2010年,高新技術機電產品出口額將占機電產品出口額55%以上,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出口額占機電產品出口額20%以上。
另外,為擴大機電產品出口,我國將加強科技興貿創新基地規劃布局,建立境外經貿合作區。同時我國也將重點支持國內急需的集成電路制造設備、高檔化纖設備、高性能數控機床、重型燃氣輪機等先進技術設備的進口。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