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中旬以來,國際油價接連攀升,近日油價更是突破70美元/桶。2月末至今油價已跳漲75%;僅5月份累計漲幅就接近30%,創6個月新高,為10年來最大月度漲幅。目前,國際金融危機還在持續,世界經濟前景不確定性猶在,國際油價的快速反彈引起高度關注和擔憂,被視為應對當前經濟金融危機的一大威脅。
一、多種因素造成近期國際油價攀升
目前有跡象顯示,全球正處在經濟接近復蘇的轉折點,許多國家的衰退速度已經放緩,一些國家開始出現回暖跡象。近期油價上漲部分反映了市場基本面正在改善,但主要原因還是金融因素。
(一)美元持續走弱是直接誘因。由于美國大規模印刷美元救市,收購長期國債對美元“注水”,美元近三個月以來持續貶值。美元指數已經跌破80,創去年12月底以來的最低點,較今年3月初下跌幅度高達14%。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價格相應上升。
(二)國際投機資本涌入是重要原因。由于石油市場的“金融化”趨勢加深,國際油價日益遭受投機資本左右。近期市場一度預期國際金融危機可能觸底,投機者正重返石油市場進行炒底。目前全球維持歷史罕見的寬松貨幣環境,信貸緊縮狀況有所緩解,主要貨幣基準利率事實上已接近于零,在很大程度上助推國際游資的投機。花旗銀行最新研究報告顯示,過去6周內,平均每周流入亞洲的資金已經達到2007年牛市高峰時的水平。有分析認為,目前原油價格60%左右是由對沖基金等投機所致。
(三)受全球原油需求供求預期的影響。國際能源署(IEA)近日上調今年全球石油需求至8330萬桶/天,為10個月以來首次調高;美國能源信息部(EIA)也將今年全球原油需求預期上調1萬桶/天,將明年需求預期上調2萬桶/天,升至8441萬桶/天。高盛公司預計,隨著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員國削減石油產量,以及非歐佩克成員國的石油供應量逐漸減少(今年將減少40萬桶/天,明年將減少91萬桶/天),預計明年下半年將出現全球性能源短缺。
二、國際油價總體走勢將震蕩上行
眾多分析認為,目前世界經濟低迷已至谷底,開始企穩,距離復蘇不會遙遠。盡管一些利空因素可能影響行情波動,但短期內油價漲勢難以避免。從長期來看,低油價是不可持續的,全球石油市場行情最低迷時期已經過去。
摩根大通將今年第四季度美國油價預期上調至65美元/桶,將明年油價預期上調至70美元/桶。同時表示,隨著世界經濟逐步走出衰退,油價走勢會更高一些。
高盛公司將今年年底油價預估提高了31%,即85美元/桶。同時認為,鑒于石油市場需求復蘇及供應量萎縮,預計明年油價還將繼續攀升,預計西德州輕質原油期貨12個月價格調將升至95美元/桶。
有分析認為,由于推動前期價格強勁揚升的基本因素繼續存在,甚至有可能進一步增強,國際油價還會出現更強勁的上漲。1-3年內,油價可能漲到100美元/桶。
三、油價高企對世界和我國經濟產生重要影響
從目前看,國際油價漲勢是脫離實體經濟、過快和不健康的。
(一)拖延全球經濟復蘇。對于大多數原油進口國來說,油價持續上漲將會增加國民經濟整體運行成本,包括外匯支出、煉油加工及運輸成本,進而影響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及人民生活等各個方面。同時還會形成對汽車等消費的抑制因素。從出口方面看,石油價格越高,下游產品生產成本增加,出口產品競爭力下降,出口會受到很大影響。特別是對中國、印度等新興工業化國家,由于單位產值能耗和石油消費彈性較高,因而不利影響更大。據英國《金融時報》匡算,如果今年平均油價減半至50美元/桶,一年可節省1.6萬億美元。照此類推,如果油價攀升過快,就有可能抵消全球刺激經濟的效果,為世界經濟復蘇投下新的陰影。
(二)加大全球通脹壓力。石油作為最初級產品和最領先指標,其價格持續上漲,勢必導致其他商品成本相應增加,并逐步向下游行業傳導,推動工業品出廠價格(PPI)走高。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更多依賴能源密集型產業推動經濟增長,石油消費處于上升區間,這意味著國際油價高漲將使我國承受更大的壓力。
(三)油價上漲的“中國因素”可能再次被放大。華爾街日報近日載文稱,中國在上一輪油價上漲期間扮演了“決定性”買家的角色,因此看漲油價的人士認為中國這次還會如此。5月份我國內汽車銷售同比猛增34%,一些國際投資者把這一數據解釋為中期燃料需求增長的信號。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