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記者向10位石化行業業內人士發出問卷,針對目前成品油調價機制是否需要調整作出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接受詢問的8位人士認為需要調整,2位認為不需要調整。8位業內人士認為雖然成品油調價機制本身沒有問題,但就是需要就細節進行一些調整。
9月6日,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撰文發表觀點認為,國家在成品油調價的時點操作上較為模糊,市場越來越難猜出其所想。
在8位認為需要調整的業內人士中,有3位認為調整的方向應該是加快油價調整的周期、減小變化的幅度;3位認為應該延長油價調整的周期;另外2位沒有對此發表意見。
負責成品油價格發布的國家機關是發改委,發改委下屬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高世憲表示,成品油價格機制可以從周期、幅度、三大石油期貨的權重等方面進行調整。
平安證券分析師杜志強認為,政策的調整可能在調價周期和幅度上進行,比如可以將調整周期由22天縮短到10天,期間油價變動幅度小于4%。
但是,同樣來自發改委下屬的另一家研究機構——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統分析研究中心姜克雋博士卻認為,成品油需要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價格,油價頻繁變動對國家經濟沒有好處,而且意義也不大。
盡管雙方在調整的具體措施上意見對立,但是雙方均認為應該盡量維持油價的穩定,并且雙方都認為自己的措施能夠避免油價劇烈波動。
由于國家發改委并沒有在計價公式中公布所有的參數,因此多位分析師對于是否已經觸發價格調整臨界點有不同的結論。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成品油價格機制是否需要調整引發社會爭議。
國信證券分析師嚴蓓娜認為,現有的石油定價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是跟市場接軌的,但由于政府價格管制的存在,目前中國市場不具備市場化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產生油價的頻繁波動,建議政府可以把石油價格進行管制。
2位認為不需要調整的分析師認為,價格機制本身沒有問題,機制的調整對市場的意義不是很大。但是發改委在具體的執行上并不盡如人意。
目前成品油價格調整的依據是2009年5月國家發改委出臺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其中規定,當國際市場三地原油價格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發改委價格司即可相應調整汽柴油及航空煤油等成品油價格。
2009年,國家發改委共對油價進行了7次調整;而在今年一共進行兩次調整,最后一次油價調整在6月1日。
參加調查的券商包括中金證券、國信證券、國金證券、交銀國際、東北證券、齊魯證券。
參加調查的業內單位包括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中石油上海奉賢公司。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