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本周國際原油均價不跌破每桶82美元的話,那么國內成品油價11月25日有望出現一次調價節點。
截至11月22日,國際三地(布倫特/迪拜/辛塔)原油加權均價變化率已經達到4.5%,突破4%的調價紅線,但最終還要看國際油價未來幾日的走勢。
除了國際油價走勢,政策因素將是國內油價本周是否上調的另一大不確定因素。目前,國內面臨較大通脹壓力,國務院已經要求有關部委和地方政府積極采取措施穩定物價,若此時上調成品油零售價格,對管理通脹預期較為不利,有悖政府意愿。
因此,即使本周出現調價節點,成品油零售價格也未必會及時調整,有可能被推遲;即使成品油零售價格及時調整,調幅也未必足額調整,有可能被壓低。從2009年的經驗來看,國內油價推遲調整或調整不到位的情況發生過多次,不足為奇。
問題在于,如果國內油價未能及時調整,則無助于緩解多個省市蔓延的“柴油荒”。眼下柴油出現“批零倒掛”即反映了經營者預期后期要漲價,不排除其囤油惜售的可能。一旦油價上調預期落空,其供油積極性恐怕更低,從而加劇“柴油荒”。
這就是下一次國內油價調整所面臨的“兩難”局面:調,擔心不利于物價穩定;不調,擔心供油積極性更低。調與不調,有待抉擇。
當然,也不能過分夸大油價上調對“柴油荒”的緩解作用。實際上,即使國內油價上調,調整幅度也可能僅在每噸200元左右,相比每噸600多元的“批零倒掛”,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柴油荒”問題。
可資例證的是,上一次(10月26日)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230元和220元,并未給市場帶來“鎮定”作用,也未改變市場上柴油資源緊張的局面。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