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財政部去年5月20日公布的《新疆原油天然氣資源稅改革若干問題的規定》宣布,新疆油氣資源稅實行從價計征,稅率5%,資源稅改革由此拉開序幕。當時,業內普遍認為,改革推廣后的油氣資源稅稅率或將大致相同。然而,最新修訂的《條例》卻將油氣資源稅稅率定為5%~10%,力度較去年有了明顯提高。
分析人士稱,如果按照10%的稅率征收的話,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開采企業的利潤將受到擠壓。如按國際油價100美元、資源稅率10%測算,則每噸原油的資源稅高達500元。
中海油內部人士也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中海油作為資源性企業難逃資源稅影響,但上調幅度如此之高出乎意料。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對本報表示,石油、天然氣資源稅為“從價征收”模式,盡管是依據原油、天然氣的價格變動征收,但不同油、氣田的資源價格也不同,因此征收的資源稅也不同。
董秀成稱,國內按照質量高低依次將石油分為四個等級:輕質原油、中質原油Ⅰ、中質原油Ⅱ,以及重質原油。此四類原油價格與國際市場上質量類似的原油價格掛鉤,并每個月調整一次。油質越好,價格越高,繳納的資源稅也相應會高。
董秀成表示,目前中國在資源方面的稅費種類包含資源稅、特別收益金以及礦產資源使用補償稅等,但征收實質目的相似,都是體現資源的稀缺性。不如將三者合并為一項稅費,統稱資源稅。他指出,資源稅和特別收益金皆為從價征收模式,但礦產資源使用補償稅為從量征收,因此不如統一為從價征收的資源稅,并實行階梯累進稅率。
但有專家指出,此種建議盡管更加合理和有效,卻面臨實施上的多種困難。由于資源稅的征收主體是地方政府,特別收益金的征收主體是財政部,而礦產資源使用補償稅則是由國土資源部來征收。因此,不同稅種對應的是不同政府部門的利益,在各方均不愿讓利的情況下,三稅合一很難實現。
修訂后的《條例》顯示,未來煤炭資源稅仍按從量定額征收,定額也只是小幅提高,從原先的每噸0.3元~5元提升為每噸0.3元~8元,這與業界原先的預期截然不同。
中國煤炭運銷協會副秘書長梁敦仕對記者稱,就目前修訂完成的煤炭資源稅征收方案而言,無疑對煤炭企業是利好。
然而,對日益升級的煤電矛盾而言,煤炭資源稅的調整卻未必是好消息。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專家告訴本報,相關部門早在2007年2月就已經將煉焦煤的資源稅稅額標準調整為每噸8元,但此次《條例》中寫明煤炭資源稅按每噸0.3元~8元征收,并未稱僅限煉焦煤;因此,如果《條例》正式推廣實施,將提高電煤的資源稅額度,從而增加相關企業的開采成本,進而推高電煤價格。
煤炭資源稅的影響可能遠不止于此。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專家對本報稱,我國的資源稅改革已經啟動,按照改革的邏輯,在原油和天然氣資源稅的征收方式改革后,應進一步擴大到煤礦和其他金屬礦、非金屬礦。而目前之所以沒有這樣操作,主要是受到當前高煤價和物價的制約。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