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省內油荒的“加油站”
近來,全國多個地方出現成品油供應緊張,但我省成品油市場基本上供應平衡,原因何在?觀察發現,我省的成品油供應市場上除了中石化、中石油兩大巨頭外,還存在不可忽視的第三方,那就是山東當地的石油化工企業,它們有效彌補了兩大巨頭的市場空缺,成為化解油荒的重要力量。
“我省目前還沒有油荒現象,盡管市場供應出現了偏緊的形勢,但成品油供應并沒有影響到社會經濟運行。”6月26日,山東省石油煉化協會會長劉愛英對記者說,“這一方面是中石化、中石油等央企強化了市場保障,更重要的是山東地方煉化企業在關鍵時刻發揮了自己的作用,充分彌補了市場供應不足。”
卓創資訊石化行業分析師張斌介紹,民營加油站正常情況下,可以從中石化、中石油等央企批發到成品油,但一旦遇到市場供應緊張,民營加油站往往就被斷供。而我省目前近萬家加油站中,民營加油站占六成左右,承擔著全省近四成的成品油市場供應,它們的油源絕大多數來自地方煉化企業。
濟南天藍油品銷售公司經理梁明告訴記者,他們在濟南有十幾家加油站,一個月汽、柴油銷量在2萬噸以上,由于企業有一定的規模,同地方煉油企業的關系比較穩定,才可以保證自己有油可賣。
劉愛英說,在市場供應緊張的時候,國家發改委也會安排中石油、中石化的部分原油交地方煉化企業煉制,或者收購地方煉廠的產品,從而彌補自身產能的不足,充分利用社會產能。目前來看,盡管目前地方煉化企業因原料制約開工不足,但仍然對市場起到了比較好的保障作用。
據介紹,山東地方煉化企業在保障市場供應的同時,也發展成為國內頗具影響力的產業群體,并帶動了大量下游產業的發展,2010年行業稅收總額超過70億元,多數企業成為當地的納稅大戶。
逆境長成第一地煉群
“規模一直是地煉企業的心病,規模不達到一定水平,就有可能被突如其來的政策關停。”中國商業聯合會石油流通委員會會長趙友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說,從1999年國務院頒發有關清理整頓小煉油廠和規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意見的通知后,我國地煉企業便如同戴上了“緊箍咒”一般,然而,山東地煉卻憑借強韌的生命力在市場夾縫中發展了起來。對于山東地煉的產能擴張,趙友山認為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國家產業政策的調整使然。此前,國家發改委明文規定,到2011年我國將淘汰100萬噸及以下低效低質落后煉油裝置,積極引導100萬至200萬噸煉油裝置關停并轉;今年4月份又調整為“限制新建1000萬噸/年以下常減壓、150萬噸/年以下催化裂化等生產裝置”,且要求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在2013年前淘汰200萬噸/年及以下常減壓裝置。地煉企業為了生存,不得不擴大產能,應對產業政策的調整。另一個方面,擴大產能也是地煉企業增強自身影響力、自身價值的一個重要策略。趙友山認為,達到千萬噸級的煉油能力后,地煉企業不僅能夠在國家大力淘汰落后產能的風暴中存活下來,而且還能夠吸引國內外更多資本力量前來與之洽談合作,找到更多發展出路。
劉愛英分析說,今年山東華星石化、東明石化將分別有一套600萬噸/年的常減壓裝置投產,山東正和集團也將增加一套500萬噸/年的常減壓裝置。山東海化的500萬噸/年煉油改擴建工程、弘潤石化500萬噸/年重油綜合利用項目也將于今年投產,以上煉廠都有望步入千萬噸級煉油規模。
據統計,今年隨著我省地方煉化企業新增產能的釋放,年內山東地煉的產能將突破8000萬噸,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
兼并與否都要向前走
趙友山介紹,“油源一直是制約地煉企業長足發展的短板,但長期的困窘已經練就了地煉企業多渠道找油的本領,存活下去不成問題。隨著‘新36條’的發布,國家強調要向民企打開能源等壟斷行業的大門,地煉企業更是看到了發展的希望。”
同時,外界的大動作也讓地煉企業看到了發展前景。去年8月份,山東省政府與中石油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油氣管網、煉油、成品油銷售網絡、城市燃氣以及包括港口和碼頭在內的油氣儲運項目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同時,中石油旗下的中油燃料油股份有限公司也與山東最大的地方煉油企業東明石化公司簽署了供應原油等相關合作協議。
劉愛英分析認為,山東地煉的底氣也源自自身的發展優勢。比如:長期加工劣質原油,在技術上有了很大突破,能通過劣質油加工出一些特種油品,技術產出率高;由于是民企性質,管理上相對靈活,成本控制也更為嚴格,同等生產條件下,相比大型國企生產效率要高一些,利潤空間要大一些。
除了進一步提高自身煉油能力以外,一些地煉企業還向深加工或者化工方向發展,并積極與國企或者外資企業聯姻,從而擴大自身發展空間。
近段時間,BP、康菲石油、道達爾、殼牌等多個國際石油石化巨頭也頻繁來山東進行考察,希望和當地煉油企業合作建廠。
張斌也認為,今后,山東沒能擴大規模的小煉廠可能會在新政策下被淘汰出局,但大部分企業還是會繼續發展。而為了尋求原油供應,山東地煉和央企以及國外石化巨頭的合作還會更多,這或許將為以后山東地煉更好發展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地煉企業開始向化工產品方向發展。劉愛英表示,地煉企業不論獨立發展,還是接受兼并重組,都要走“轉型”發展的道路,在現有規模的基礎上,逐步向附加值較高的化工行業延伸轉型,培植從煉油、乙烯、丙烯、芳烴等原料到精細化工產品、化工新材料等的產業鏈。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