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國家海洋局相關官員對此數據并不認可,稱公布溢油數據需待溢油停止之后,海洋局得出的溢油量數據與康菲石油的數據 “最后有不一致的可能”。
對于輕報溢油事故的質疑,康菲石油企業傳播及企業社會責任總監薛東明昨日首次回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說,“我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如實報告。”
7月13日,國家海洋局責令康菲石油關閉蓬萊19-3油田B、C平臺。享有該油田51%權益的中海油昨日也表明了自己對此事件的態度,“繼續督促、配合康菲中國盡快完成清理工作并降低此次溢油事件對海洋環境造成的危害。”
康菲:溢油量總共1500桶
昨日下午,康菲石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報了溢油的最新情況,根據康菲石油的統計,“估計這兩次事件 (6月4日B平臺,6月17日C平臺)中溢出的石油和油基鉆井液總量約1500桶(240立方米)”。
就此數據,記者采訪了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有關官員,他告訴記者,海洋局的統計工作仍在進行,目前還沒有詳細的溢油量數據。上述官員進一步表示,對康菲公布的數據事先并不知情,海洋局得出的溢油量數據與康菲石油的數據 “最后有不一致的可能”。
康菲石油在公布該數據時也留有余地,“公司正在與獨立的第三方專家一起核實溢油總量。”至于“獨立的第三方專家”是否系海洋局指派?是否有評估資質?如何參與評估?該公司未透露詳細信息。
“我們是用(單位)噸來測算溢油量數據。”上述官員說。按照標準條件下每立方米0.81噸的密度計算,泄漏的240立方米原油應達到了194噸。根據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溢油應急響應的相關規定,溢油量在100噸以上就可達到啟動一級應急響應的條件。
“只有溢油完全停止,才能啟動下一步工作計劃。”國家海洋局向記者表示,會按照要求邀請包括溢油、勘探、工程等在內的專家會商,評估出一個合理的數據。
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繼7月13日之后,國家海洋局昨日再次約談康菲石油。雖然康菲石油一再表示,B平臺滲出量不超過每日幾公升,C平臺出現問題的油井已經“被穩定、封堵和廢棄”。但上述說法與海洋局通報的溢油事態具有“嚴重性、緊迫性和不可預見性”有著明顯出入。
昨日,薛東明就此向記者表示,“我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如實報告。”
海洋局:溢油原因仍未查出
此前,康菲石油應國家海洋局的要求多次就溢油原因進行了通報。不過,國家海洋局官員昨日向記者表示,“溢油真正原因到現在還沒有查出”。
對于6月4日發生的溢油事故,康菲石油聲稱,B平臺發生溢油事故系注水作業導致海底巖層內部壓力過大,將石油從一條貫通的“自然裂縫”擠出所致。C平臺系鉆井作業時出現了滲漏。
7月10日,B平臺被查出仍在溢油,康菲石油又對外解釋說,溢油原因在于該“自然裂縫”中的殘留石油被海底暗流沖出。不過,康菲石油也曾在無意中對記者透露,在上述“自然裂縫”旁邊,可能出現了一個新的泄漏點。
對于是否存在新的泄漏點,國家海洋局表示并不清楚。事實上,查找溢油原因的責任對象只有康菲公司,國家海洋局和中海油均未直接參與,“公司查出(原因)后再上報給海洋局。”上述海洋局官員在解釋溢油事故的處理流程時說。
不過,這位官員也補充說,“海洋局在每一個平臺上有3名執法人員監督,還有衛星、飛機、船舶時時監測,企業不會那么大膽不上報。”
“這一停產將導致康菲公司暫時減產原油約17000桶/天(基于扣除權利金份額后的凈產量)。”14日,康菲石油發給記者的郵件這樣顯示。
中海油也在其官方網站中披露,“停產前,公司在該油田B、C平臺的凈產量約為2.2萬桶/天。”
如果上述數據均真實,康菲石油和中海油每天減少的石油凈產量總共達到3.9萬桶。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