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持續暴跌,國內成品油價格卻巋然不動。市場分析人士稱,如果跌勢持續,10月中下旬國內成品油下調窗口有望打開,但在此之前油價難現實質性下跌。
上周WTI原油期貨凈跌9%,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凈跌7%,分別收于79.85美元/桶和103.97美元/桶。
“如果國際油價持續下挫,不排除中石化很快在香港下調成品油零售價格。”分析師廖凱舜26日晚間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香港地區的成品油零售價格實行企業自主定價,比內地更靈活。
自4月7日國內成品油價格最后一次調整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已經歷多輪調整,香港成品油零售價格也隨之多次下調。最新的數據顯示,9月23日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收于每桶79.85美元,與4月7日每桶102.57美元相比,已有近兩成跌幅。
而上周國際原油價格的大幅下挫,甚至未能傳遞到內地成品油批發市場。
最近三天(9月24日至9月26日),全國汽油和柴油的批發價格并未如8月初國際油價暴跌時一樣,出現同期大幅下挫,即便是對國際原油價格變化反應最為靈敏的山東地方煉廠,最近三天內柴油批發價格基本維持穩定,汽油價格也只出現每噸100元的降幅。
山東一家地方煉廠的人士告訴記者,上一輪國際原油價格暴跌時,國內市場需求低迷,因此周末兩天內,山東大多數地方煉廠都將成品油的批發價每噸下調近300元,而上周國內市場需求旺盛,局勢完全不同。
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煉廠正在實施中的檢修計劃,還將進一步放大國內成品油市場供不應求的局面。廖凱舜說,煉廠的整體開工已跌至77.59%的年內最低水平。中石化高橋石化上周的事故,將導致煉廠整體開工率持續走低。
受此影響,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已在不少地區實行限量或者少批發,一些區域的成品油批發甚至基本停止,這讓分析師們不約而同地判斷,“十一”之前國內成品油市場很難出現實質性下跌。
定價機制弊端凸顯
國內成品油處于傳統的需求高峰,但國際原油的暴跌造成市場下調窗口預期再現,國內成品油市場再度與國際油價背道而馳,這種尷尬局面已多次出現。
分析師張斌認為,當前國內成品油的批發商們過分關注原油價格,而忽視了市場的供求因素,也就出現了國內需求旺季盼跌價、需求淡季盼上調的奇怪現象。張斌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正處于國內柴油市場的需求旺季,即便下調窗口打開,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調整的幅度也將很有限。
但國際油價的下挫卻客觀上緩解了國內成品油市場緊張的供需情況,如果沒有國際原油價格的暴跌,本周國內柴油或將迎來年內的第二次批零倒掛。中宇資訊分析師申濤對本報記者分析說,國際原油價格上周的暴跌,已影響到市場操作層面,終端需求按需進貨,中間的貿易商多持觀望態度,需求已有所放緩。
9月23日三地(迪拜、辛塔、布倫特)原油連續22日移動加權均價每桶111.493美元,基準均價每桶112.10美元,較4月5日基準價跌0.54%,比9月22日的跌幅略有放大。
張斌說,如果布倫特原油維持目前油價,10月中旬國內汽柴油下調窗口將再度開啟。“表面來看,國際原油的價格是造成油價難調的主因,但根源卻在于國內的成品油定價的弊端。”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稱,正研究推進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將“22+4%”的條件當調整為“10+3%”,僅僅是加快了國內成品油調價的頻率而已,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定價機制存在的問題。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