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的升降,我雖然經常關注,卻覺得翻來覆去那點事,有發改委去管呢,可以不必理會。況且,我已經響應綠色出行,節能環保,甚少開車,用油量逐年逐月下降,油價升降對我的工作、生活來說,早已經是“基本上影響不大”。這似乎也是每次發改委上調油價時的理由之一。
近日又開始思考油價問題,除了國慶長假后的油價下調,16個月來首降油價引起社會對油價漲急跌慢的廣泛議論,更主要的是因為據傳發改委正在研究論證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方案,據說將公開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讀者知道,我是從不愿意放過提意見的機會,何況這些年我在油價方面一直沒少發表意見。
首先要確定油價是由國家定價還是企業定價。有消息說,三大石油巨頭傾向于企業自主定價。眾所周知,現在的銀行基準利率、電信資費以及油價等關系國計民生的價格都掌控在政府手中,也就是國家定價。為什么要由國家定價呢?因為銀行、電信、石油等企業,在我國都基本上處于市場準入門檻極高、相對壟斷的地位。倘若由企業自主定價,銀行、電信的價格不好說,至少汽油價格肯定要比現在更高。根據發改委的消息,今年以來我國煉油行業實現利潤24億元,同比下降93.5%,7月份單月虧損48億元;虧損企業虧損額達到346億元,同比增長7倍。如此巨大的虧損,讓煉油企業自主定價,市場上的汽油要賣到多少錢一公升?
別看煉油虧損,三大油企每年的成績單都是盈利上千億、數百億,原因是它們都有采油板塊。采油這一塊利潤大得驚人,補上煉油的巨虧,還有上千億、數百億利潤。可以想見,如果煉油不虧,這些油企一年能賺多少錢?即使如此,這些油企的胃口并不滿足,仍然希望拿到自主定價權。問題是這個企業自主定價權,并不等同于市場價格,而極有可能形成壟斷價格。因此,在壟斷打破之前,國家很難下放成品油定價權。
我們支持發改委繼續掌控油價,并不是說以往的油價機制不需要改革。有人提出調價周期從現在的22日縮短為10日,因為迄今為止的16次油價調整中僅有6次降價,每當國際油價下降接近22個工作日時,油價就陡然上升,讓油價下調落空。這種事情多次發生,就要考慮有人操縱國際油價,故意影響國內油價下調。這些人安的什么心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有人從中獲利。我建議,為了防止國內油價起起伏伏,干擾國內經濟的正常運轉,把22個工作日調價機制改為每季度或半年一調,如有可能,一年一調。調價依據是全社會企業平均利潤率、石油企業上年總體利潤以及半年或一年的國際油價變化,這樣制定的成品油價格如果油企虧損,國家給予適當補貼,仍有暴利則征收暴利稅。總之,我們讓三大油企形成石油寡頭的目的,一是為了保障供給,二是為了社會穩定,三是為了抑制暴利。舍此目的,任由國內油價跟著國際油價的屁股后面起伏不定,等于讓國際炒家操控我們的經濟脈動,那就失去了三大油企壟斷市場的意義。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