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原油價格小幅反彈,“十三連跌”后的國內成品油價也迎來今年首次上漲。發改委昨日通知,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2月9日24時起上調汽柴油價格,汽油和柴油每噸分別上調290元和280元,折合每升90號汽油0.21元,0號柴油0.24元。調整后汽、柴油供應價分別為每噸6520元和5570元。
發改委稱,1月下旬以來,受國際石油企業宣布減少投資等因素影響,國際市場油價震蕩上行,前10個工作日平均價格有所上漲,因此本輪國內油價調漲。
這是春節前最后一輪調價,車用油成本有所上升,不少車主在調價前加滿油箱來應對。據一位私家車主對記者描述,加油站大排長隊,甚至昨晚就開始排隊了。隆眾石化網測算,這次油價上調以后,1.6排量的普通私家車加滿一箱油要多花10-13元/左右。同樣,物流車輛的費用也會相應增加,一輛大型的物流車行駛1000公里左右,費用會增加90元左右。
不過,卓創資訊成品油分析師劉蕓指出,國內成品油價格仍然處于低位,93號汽油相比去年同期低1.57元/升,調漲后實際支出影響幅度有限,更多是心理影響。
相比而言,批發市場形勢更為嚴峻,去年6月下旬以來國際原油一路下跌,導致國內成品油出現歷史性的“十三連跌”,汽柴油累計分別下調2750、2935元/噸,批發價格也下滑了約3000元/噸,煉廠及中間貿易商利潤空間大幅縮水。
記者此前走訪山東部分大型煉化廠發現,煉油虧損幾乎是常態,盡管開工率已下降至3-4成左右,經營壓力仍十分嚴峻。面對低油價,中海油也削減了2015年的資本開支26%-35%。可以說,上游和地方廠家對本輪調漲期盼已久。
因此,批發市場對調價提前反應,跟國際油價波動幾乎同步。據機構介紹,上周原油大漲后,山東地煉接連三日漲價,累計漲幅超過千元/噸,下游只能排隊拿貨,個別煉廠甚至一天調價七次。“因為都知道要漲價,煉廠晚賣一天能多賺不少。”不少分析人士認為,煉廠本輪漲價的主要動力是節前備貨,經過大量采購后,社會單位庫存升高,后期有待消耗。
展望后市,卓創資訊原油產業鏈分析師李兵對記者說,調價后一日的原油走勢很關鍵,如果往下走,將直接影響到下游用戶的拿貨心態。因為下游目前已經備貨,假期到來終端需求將減少,煉廠上周超漲的價格也會回吐。從原油基本面看,很難持續性走高,成品油“兩連漲”的概率較低。
金銀島分析師王延婷則認為,原油見底的信號有所釋放,部分交易商繼續回補,對油價有支撐。另外,美國石油鉆井平臺持續減少以及利比亞戰事影響原油出口,市場預期供應減少,利好后期行情,后期原油價格可能繼續上揚,2月27日新一輪調價窗口上調的可能性較大。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