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到26日,以“供給側改革下的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為主題的第十三屆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舉行。與會專家代表將目光聚焦石油等價格發現、市場交易機制改革。論壇傳遞出一個強烈信號,就是加快改革完善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期貨產品上市機制,推出原油等大宗商品期貨品種和商品期權,實行嚴格有效的監管,有效規避風險,服務實體經濟建設。
在眾多原油交易價格中,為什么期貨價格能被逐漸認可并作為國際油價確定的基礎?這是因為,原油期貨提供了一個區別于現貨貿易的交易市場,能夠連續反映潛在供求狀況變化的全過程。作為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及第四大石油生產國來說,中國建立原油期貨市場的意義重大。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出席論壇時指出,現貨價格主要對當期消費起作用,期貨價格則指揮著決定未來供應的生產和投資。國際上主要的大宗商品已從傳統的生產商和貿易商主導定價,轉變為以期貨市場主導定價。作為消費大國,必須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加快推進期貨市場的建立。
復旦大學能源經濟與戰略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吳力波表示,當前,原油期貨及其他能源商品期貨的發展將實現實際供需和本地資本市場流動性的多方博弈,在全球原油供給總體過剩、區域失衡的情況下,期貨市場的建立,有助于提高中國和亞洲市場的價格發現能力,提高我國作為原油需求側的議價能力。原油和能源期貨對強化我國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關聯、提高我國金融市場產品多元性大有裨益。
一邊是地煉企業大舉進口原油,一邊是中國版原油期貨難產,價格風險重壓于實體經濟之上。新近與沙特阿美開展原油采購合作的山東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欒波建議,從煉油行業長遠發展的角度審視,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做好有效結合,根據市場變化的情況,對產品原料做套期保值,對沖變動風險。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