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石油資源已經逐漸恢復商品屬性本真。油價周期與世界經濟周期相疊加,決定本輪油價恢復必將是漫長的過程。因此,即使未來油價有所恢復,油價與E&P投資(尤其是物探投資)之間的滯后性,也決定了物探行業的恢復需要一個更長的過程。
物探市場是一個有限市場,過去20年間,可招標市場的最大規模僅為90億美元。物探市場長期供過于求,25%左右的閑置率是常態。但此輪油價下跌以來,閑置率已經高達60%以上。世界物探行業整體遭遇重挫,重返“天花板”希望渺茫,“地板”在哪也需要我們去探索。
陸上采集市場
產能嚴重過剩,大型項目減少
當前環境下,國家石油公司投資日益謹慎;國際石油公司的現有油氣區塊一般勘探程度高,陸上大型采集項目的投資需求或欲望減弱,資源國有化浪潮迫使國際石油公司的新油氣區塊向深海和極地發展;新型油氣投資資本(風險投資)直奔主題,精選區域進行精細化三維開發。以上這些都逐步擠出陸上采集的市場空間,再加上其具有勞動密集度高、資源投入高、利潤空間低、進入門檻低的“兩高兩低”基本特征,導致CGG、PGS等老牌的行業大物探公司退出或壓縮陸上采集業務,部分以陸上業務為主的公司破產。
深海采集市場
危機中影響最大,慘淡經營
深海油氣項目投資大、周期長,成為油公司削減投資的首選。初步數據顯示2017年E&P投資用于深海的份額將進一步減少。海上合同招標活動長時間低位運行,平均日費從高峰的30萬美元/天跌至15萬美元/天,導致物探公司海上項目經營性現金流入不敷出。受此影響,三年來行業內3D地震船從65艘減到35艘,有30艘凍結或退出,物探公司只能通過加大多用戶項目投資來維持其所有地震船的日常運維,如:CGG將僅剩的5艘船全部用于多用戶作業。
多用戶市場
暴利時代結束,風險積聚
合同市場萎縮導致CGG、PGS等公司被迫增加多用戶投資。2016年各個季度,多用戶市場的前期融資和后期銷售都略有增長,這符合歷史規律,即行業低谷期間,多用戶更受油公司青睞。世界物探行業的多用戶業務經歷了“被動探索——主動選擇——被迫使用”的階段變化,油公司的風險規避意識加大了物探公司投資多用戶的風險,多用戶業務面臨越來越高的前期融資風險和后期銷售風險,過去物探行業“主動選擇”多用戶的暴利時代一去不返。
處理解釋和油藏市場
物探公司的轉型升級方向
歷史上,處理解釋&油藏板塊受行業形勢影響變化的程度相對較小,2014年以前基本保持上升勢頭,但本輪低谷中同樣遭遇重創,2015年比上年下降21.5%,2016年進一步大幅下滑,這也說明本輪低谷對物探行業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處理解釋&油藏市場具有高技術、高效益和輕資產的“兩高一輕”基本特征,這使其成為大物探公司轉型升級的首選方向,如:CGG目標2020年GGR比重60%,公司整體向提供綜合一體化解決方案的地球科學公司轉型。
裝備制造市場
“暴利—微利—或將全盤虧損”
物探裝備制造板塊毛利率從歷史高點的70%至80%,急劇下降至30%左右,管理不善的國際裝備企業嚴重虧損。以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為分水嶺,2008年以前的高毛利率時代,裝備企業依靠無償Licence、無償協助客戶開發市場和無償或低價售后服務的“三無償模式”促進了市場繁榮;2008年以后的低毛利率時代,裝備企業已經無力繼續提供無償服務,服務質量下降或服務收費提高,都必然影響客戶關系,進一步影響市場銷售。未來物探裝備的智能化和集成化發展趨勢,將直接影響物探行業的生產組織方式和用工結構。
物探行業競爭格局
從壟斷競爭走向完全競爭
窮則思變。遭遇困境的世界物探行業正在主動或者被動地發生變化,以逐步適應國際油價長期低迷的新常態,行業發展呈現出新趨勢和新特點。物探市場整體容量的恢復與突破只能依賴于革命性的技術突破,在此之前,轉型升級就成為整個行業的熱點。
本世紀初,WGC、CGG、PGS、Veritas等“四大天王”占據了全球物探市場近80%的份額,物探市場呈現出典型的壟斷競爭格局。而十幾年后,全球物探市場逐步分化為兩個層次:CGG、BGP、PGS、WGC等主要大物探公司基本占據了高端市場;眾多中小公司以及BGP等公司共同參與中低端市場競爭,兩個層次的物探市場都呈現出完全競爭格局。
未來物探行業
面臨更大洗牌和競爭
物探行業長期處于供大于求狀態,本輪隨國際油價下跌而進入低谷期以來,已連續多年整體虧損。在行業上升周期,物探公司還能從資本市場融資,行業低谷期物探公司融資難度加大、融資成本上升,部分現金流惡化的公司不得不債務重組甚至破產出局,部分勉強支撐的公司也被迫壓縮產能,并通過惡性降價維持現金流。但物探行業內產能過剩局面并未真正改變,低于成本價格的競爭不能持久。一方面,預期未來幾年內,必然還將會有一些公司被淘汰出局;另一方面,Dolphin等公司破產后又重生現象,也表明行業進入門檻越來越低,一旦形勢稍微好轉,眼下凍結的產能將快速轉化為現實產能,物探行業產能過剩局面不可能短期內根本扭轉,將長期面臨更加殘酷的激烈競爭。
“資源為王”轉向“技術為王”
油服企業跨界或將普遍
本世紀前15年“資源為王”的時代,油服公司的命運由油公司主宰。但隨著“石油峰值論”被逐步推翻,資源地位弱化,如何高效率、低成本地發現和開采油氣成為焦點,技術的地位日益突出。當前,石油行業正悄然轉向“技術為王”時代,這對掌握大量高端技術的油服公司而言,將意味著更大的生存空間、更靈活的商業模式和更豐富的收益渠道。
過去的兩年,SLB、BHI已經“悄悄地”在非洲和拉美收購、參股一些中小型成熟油氣區塊,這種小規模投資結合服務一體化的模式,利用自身技術優勢降低生產作業成本獲取收益。一些中資民營油服企業近年來也通過產品分成合同、購買區塊等方式成為合同區內勘探、開發和生產作業者。過去業務單一的純物探公司今后是否也需要邁出向油氣區塊跨界這一步?
世界物探行業亟待革命性、領先型技術引領行業重生
1985年至1995年,由于3D地震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地球物理勘探投資逐步從15億美元增長到40億美元,迎來了物探行業邁向繁榮的一場革命性飛躍。那么,未來是否還會出現第二次革命性飛躍?一切皆有可能。
不過,物探行業的革命性、領先型技術起碼要具備兩個基本特點:一是能夠切實解決油公司的勘探需求,帶動或推動油公司物探投資熱情;二是能夠為油公司切實降低投資風險及勘探開發成本。革命性、領先型技術突破將圍繞這三個方面:一是未來物探裝備朝著無線化、輕便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等新特點發展;二是未來物探裝備要進一步強化與物探軟件的集成度;三是未來物探技術進步將更多地集中在處理技術方法和軟件上。在本輪低谷的重壓之下,或將出現一批顯著降本增效的新技術、新裝備和新軟件,成為提高勘探開發效益的核心利器。
當前,世界物探行業盡管遭遇嚴重困境,但是我們也不能悲觀地將其判定為沒有前途的夕陽產業。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石油資源仍將占據人類能源需求的主要部分,作為找油先鋒的物探行業只要順應形勢,做好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未來依然大有可為。
(曲曉強為中國石油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公司政策研究人員;肖貞雄為中國石油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公司企管法規處副處長)
(數據來源:各公司年報,曲曉強整理制圖:趙遷)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