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煉油行業去產能、補短板,可從四個方面著手:優化布局,堅持一體化、集約化發展;加強技術創新,加大催化柴油轉化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引導產業升級;適度放開成品油出口。
近年來,我國煉油行業快速發展,產能大幅增長,結構性過剩問題顯現。2016年,我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為7.94萬噸/年,原油加工量5.41億噸,燃料型企業和燃料—化工型(煉化一體化)企業平均開工率為71.3%,顯著低于世界煉油平均水平。成品油凈出口量達到3356萬噸,成品油出口(尤其是柴油出口)呈現常態化和規模化的特點。
在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總體過剩的同時,還存在煉油能力兩極分化的問題。一是先進產能仍顯不足。2012年全國煉油能力普查結果顯示,單位能量因數能耗在8.5千克標油/噸及以下的煉油企業僅有13家,占全國總能力的18.8%。二是存在大量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的落后產能,難以適應煉油產業集約化、規模化的發展要求。三是煉化一體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目前我國僅有17家煉化一體化企業,用于生產乙烯、芳烴的石腦油資源供應緊缺,導致部分基礎石化產品(特別是以石油為原料的產品)對外依存度較高。
與此同時,成品油需求分化,產品結構調整壓力較大。“十二五”期間,我國汽油和煤油消費量增長較快,而柴油消費量增長較慢,柴汽比持續降低,消費柴汽比已由2010年的2.18降至2015年的1.5。未來柴油消費增長將大大慢于汽油,成品油需求分化趨勢更加明顯。由此對煉油產品結構、裝置結構調整提出新要求,降低生產柴汽比任務艱巨。
此外,成品油質量升級仍面臨較大壓力。為改善全國環境空氣質量,促進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我國成品油質量升級繼續加快。在“十三五”期間,2017年起車用汽柴油均升級達到國Ⅴ標準,2019年起要達到國ⅥA階段標準。為滿足成品油質量升級的需要,我國煉油行業還需進一步完善裝置配套、提升加工水平。
未來,我國煉油產能過剩形勢將依然嚴峻。受經濟增速放緩、結構調整穩步推進、傳統產業深度調整等因素影響,“十三五”期間,我國成品油需求增速將放緩至3%以下,預計2020年成品油需求將達到3.65億噸。根據目前各煉油企業在建、擬建和規劃項目情況測算,并考慮淘汰落后,預計2020年國內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將達到8.8億噸/年左右。按照62%的成品油收率和80%的開工率計算,2020年合理配置煉油能力為7.36億噸/年,屆時過剩能力在1.4億噸/年左右,產能過剩形勢依然嚴峻。
對于煉油行業如何去產能、補短板,筆者有如下建議。
首先,優化布局,堅持一體化、集約化發展。統籌煉油能力發展與烯烴、PX項目建設,盡量依托現有企業,在少增或不增煉油能力的條件下,新建或擴建乙烯和PX裝置,進一步提高煉化一體化水平,緩解油品區域過剩矛盾。支持區域資源集約化、一體化,采取跨地區、跨所有制和企業聯合布局方式,集中分散的化工輕油和芳烴資源,布局大型乙烯和PX項目等。
其次,加強技術創新,加大催化柴油轉化力度。目前,全國催化能力為2.32億噸/年左右,催化柴油產量約3700萬噸/年,這部分催化柴油是制約柴油升級的主要瓶頸。大力開發和應用催化柴油轉化技術,將催化柴油組分轉化為汽油組分和輕質芳烴,不但有利于柴油質量升級,而且可以降低柴汽比。
再次,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化解產能過剩,引導產業升級。通過制訂煉油行業裝置能耗、物耗、安全、環保、油品質量等方面的先進標準、準入標準和落后標準,并嚴格監督執行,引導行業轉型升級。建立產能淘汰和置換政策,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淘汰一批產品質量低劣、能耗高、資源利用不合理、安全隱患較大及環保不能達標的煉油裝置,為先進產能騰出發展空間。鼓勵企業通過資本運作、兼并重組、關停并轉等方式逐步化解產能過剩。
最后,適度放開成品油出口。隨著國內煉油能力進一步增大,產能一直保持較高過剩,今后成品油出口將是保持國內市場平衡的重要手段。適度放開成品油出口貿易,在保障國內成品油需求前提下,通過進出口調節供需結構,鼓勵國內企業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尤其亞太地區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和澳大利亞等周邊地區市場。(作者:李宇靜,為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產業發展部高級工程師)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