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0日,一艘VLCC型油輪“亞洲進步5號”在大連港緩緩靠泊。這是大連中石油國際儲運有限公司保稅油庫迎來的首批期貨原油入庫,標志著中國原油期貨開始進入交割業務的實質性操作階段。這一天,是中國原油期貨上市的第86天,作為我國期貨市場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品種,它從開始醞釀到最終上市努力了17年。
2001年,上海期貨交易所(簡稱“上期所”)開始研究論證石油期貨交易。原油是石油中最大、最基礎的產品,而中國已經是原油的進口和消費大國,但由于當時上市原油期貨的市場條件不夠成熟,交易所對石油期貨產品的上市路徑作了頂層設計,提出“兩步走”的策略:先從石油產品中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燃料油起步,開展燃料油期貨交易,積累經驗,創造條件,逐步推出其它石油期貨。
2004年,燃料油期貨在上期所上市交易,經過近10年十分活躍的交易后,由于現貨市場發生了根本變化,其衍生品燃料油期貨的交易逐漸清淡。2013年,上期所又上市了另一個石油期貨產品——石油瀝青期貨。目前,石油瀝青期貨的成交量在全球能源期貨合約中排第五位。通過這兩種期貨產品的交易,我國對石油期貨合約的設計、交易結算、交割流程、倉庫管理、風險控制、市場監管等作了全流程的實際檢驗和完善,為原油期貨上市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
與國內其它商品期貨品種不同,原油期貨從一開始設計時就定位“國際化”,對全球的投資者,包括跨國石油公司、原油貿易商、金融機構開放。2012年,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穩妥推出原油等大宗商品期貨品種的要求。同年,我國對《期貨交易管理條例》作出修改,刪除了限制外國人參與國內期貨交易的規定,允許外國投資者參與境內特定品種的期貨交易,為原油期貨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證監會加快了推進國際化原油期貨市場建設的步伐,中央各相關部委、機構與上海市政府從產品設計、交易結算、交割安排、市場參與者制度、標的原油確定、海關申報、稅收制度、監管規則調整、跨境監管安排等方面開展了全方位的組織協調和籌備,終于推動原油期貨于2018年3月26日正式上市。當日,中國國際石油化工聯合有限責任公司與國際石油公司荷蘭皇家殼牌的交易部門簽署協議,未來按中國原油期貨合約價格為基準購買中東原油。
截至7月31日,按單邊統計,中國原油期貨累計成交量772.53萬手,成交金額3.67萬億元,交易量和持倉量已經邁入世界前三。上期所理事長姜巖表示,原油期貨的上市,有利于形成反映中國和亞太地區石油市場供求關系的價格體系,發揮價格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為實體企業提供有效的價格風險管理工具,規避持續經營的風險,同時也有力推動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