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人才是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條件,能源發展方式的轉變也對能源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全新要求。在化石能源為主體、非化石能源快速發展的轉型發展時代,以什么節奏、何種方式培養適應行業變遷的人才,是關系能源轉型能否實現的關鍵問題。就能源轉型節奏、能源人才培養計劃等問題,記者日前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長郝芳。
記者:“能源轉型”是行業發展的趨勢與熱詞之一,您對此如何理解?
郝芳:我認為可從兩個層面出發,來理解和把握能源轉型的內涵。
一是隨著科學技術進步,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日益顯著,其在能源結構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漸增加。這是構建我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能源行業面臨的重要發展趨勢。
二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化石能源仍將是人類最可信賴的能源。在相對富煤及“貧油、少氣”的背景下,煤炭占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的比例依然很大,我國石油和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持續攀升,二者目前已分別超過70%、40%。顯然,油氣安全是我國面臨的重要安全問題之一。
因此,我們還需“兩條腿走路”。既要加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技術研發和人才培養,增加與之相適應的資金、教學等投入,也要保障化石能源的開發利用,比如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注重煤炭清潔化利用等。
中國能源報:在此趨勢下,傳統油氣行業何時會被替代?
郝芳:美國《科學》雜志在創刊125周年之際,曾公布了125個最具挑戰的科學問題,這些也是人們要力爭研究解決的問題。其中排在第24位的就是“何時、何種能源能夠替代石油”,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從這一角度來說,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強化油氣勘探開發效率,是我們要繼續重視和努力的方向。
具體到我國,盡管不同機構計算的油氣資源量數據有所差別,但行業整體面臨著兩個現狀,一是油氣資源劣質化現象日趨嚴重,二是向著更復雜、成本更高的領域拓展,即深層、深水及非常規等資源開發。對此,只有創新才能適應行業發展的需要,才能為確保我國油氣安全奠定基礎。
記者:結合油氣行業現狀,如何培養與之相適應的人才?
郝芳:我所理解的“創新”,包括技術的兩個層面內容。
第一是加強基礎、前沿理論研究,實現油氣資源的更有效預測。無論面對何種資源,從地球系統科學的角度認識、研究其分布,對下一步勘探開發都起著重要的基礎作用。
第二要加強變革性技術研發。正是出于我國油氣資源的地質條件復雜、資源劣質化等趨勢,我們必須不斷加大關鍵技術研發。通過理論與技術共同進步,在未來提高勘探開發效率、降低勘探開發成本。
也正因此,我們的培養體系也需具備前瞻性布局,把人才培養、國家需求和理論創新緊密結合在一起,并做好與之相適應的學科設置,尤其要強化“三個融合”。
一是學科融合,面對突飛猛進的新技術沖擊,要獲得重大前沿理論和關鍵技術突破,靠單兵種、單學科力量很難做到。同理,若依然按照以往的方式教學,也很難培養出與行業、企業需求相適應的人才。
二是科教融合。高校要與高水平的研究機構等合作,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同時也要求我們的教師同步升級,具備較高的科研素質和科研能力。
三是校企融合。技術創新的主體在企業。通過企業這座橋梁,才能把科學技術直接轉化為產品和生產力。合作過程中,高校能夠幫助企業發現并助力解決問題,企業可將高校的科研成果落地轉化,這是一件雙贏的事情。在此推動下,我們培養的人才可具備更強實戰能力,而不是紙上談兵,把論文和專利放在“抽屜”里。
記者:在深耕油氣行業的同時,如何進一步培養能源轉型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郝芳: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發展,的確讓石油大學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信息技術革命根本改變了知識的傳播途徑和學習方式,新技術強烈沖擊著傳統學科和傳統行業,能源多元化發展趨勢、建設低碳高效能源體系的要求等,均對學校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
目前,我們正在強化傳統學科的基礎上,積極尋求拓展和升級。為適應能源轉型要求,將進一步拓展專業布局、升級基礎和通用學科,現已在新材料、生物質能、地熱能、能源互聯網等學科領域具備一定發展基礎。能源轉型是一個漫長過程,要適應這種轉型,就要提高傳統能源和新能源領域的人才培養質量,同時要培養這些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解決學校融合和學科交叉的問題。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