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藍鯨一號鉆井船在海上進行作業。 海洋工程公司 供圖 |
2月25日,中國海油宣布,在渤海海域發現千億方大氣田。
2月7日,道達爾在南非宣布又一個世界級深海油氣田誕生……
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世界幾大石油公司捷報頻傳,人們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深海油氣開發項目。十億噸級深海大油氣田接連發現,從巴西里貝拉到圭亞那深海項目,再到南非的最新深海發現,似乎深海高成本禁區已經逐步被打破,深海項目的高收益率讓利潤率在低油價環境下的收益能力凸顯。在經過近6年降本增效低油價發展后,石油天然氣公司再次向深水領域進軍。
然而,深水項目投資大、開發回報周期長的問題一直是限制世界各地項目發展的瓶頸。一些國際大型石油公司卻在低油價后主動挺進深水非常規領域,這到底是未來的戰略需求還是長期的戰略積累所促成?帶著問題,讓我們走近“深海“,一探究竟。
油氣市場漲跌影響
深海勘探投資力度
2014年以來,國際油公司不斷降低對非常規、深海項目的投資,但這段時間的爆發式突破被業界視為轉折點。背后究竟是過去長期布局的勘探理念、技術、管理等產生的成果,還是近幾年被低油價所“逼”出的創新勘探帶來的短期紅利?答案可能眾說紛紜,但長期戰略與短期盈利結合的措施手段,是成就深海項目接連斬獲的關鍵。
隨著陸上油氣資源及近海油氣資源的逐漸減少,越來越多的油公司、主要油氣生產國都將油氣資源的開發重點投向了深海乃至超深海。
上世紀70年代,世界油氣勘探開始涉足深海,30多年來發現了300多處不同規模的深海油氣田,分布在墨西哥灣、巴西海域和西非鄰海區域。雖然深海平臺結構復雜、體積龐大、造價昂貴、技術含量高,但是深水油氣田的平均儲量規模和平均日產量都明顯高于淺水油氣田。因此,盡管深水油田勘探開發費用高于淺水,但由于其儲量和產量高,使得單位儲量的成本優勢明顯,深水油氣勘探開發在一段時間內呈現出迅猛發展之勢,這也同世界主要油氣公司的戰略趨向休戚相關。
殼牌、埃克森美孚、道達爾等企業在非洲、南美、澳大利亞等地開展了最早的深海業務,BP即使在墨西哥灣泄漏事故之后,仍舊保持著深海勘探開發的戰略定力,對深海等非常常規油氣資源的投入持續增加。這些公司通過近半個世紀的深海技術、項目管理積累,形成了一整套開發管理體系。
然而,以高油價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勘探開發模式,在低油價中難以為繼,油公司對項目短期內的調整以及對經濟評價手段的修訂,通過降本增效管理和技術發展的適應性,將深海項目的回報周期大幅縮短,由此提升了深海勘探項目的經濟效益。
深海油氣開發
迎來新的機遇期
一些主要油氣機構2018年末的統計數據顯示,世界油氣勘探的新增可采儲量,近70%來自深海,陸上相對有限。“這一趨勢從21世紀初的幾年實際就已經開始了,很多傳統油氣陸上發展明顯減少。”在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專家田洪亮看來。
2004年,巴西國家石油公司在年度能源展望報告中提到,該國陸上探明油氣儲量僅為10%,水深0米至300米占11%,300米至1500米占56%,水深超1500米資源量占23%,有90%的海洋儲量。包括里貝拉在內很多項目,都是在那個階段形成的,到2016年——2018年實現了項目效益的真正回收。
難道深海油氣的戰略機遇期已經過去?傳統意義上認為深海項目主要集中在美國墨西哥灣、巴西海域、西非以及北海,然而最近的一系列發現,證明了海洋的資源潛力遠非如此。
南非、圭亞那的超大型油氣田發現,以及中國南海可燃冰資源的巨大潛力,都為未來深海油氣的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2013年以來的油價下跌,直接影響了對深水項目的投資力度以及各種類型技術的研發投入,根據伍德麥肯茲的數據統計,世界海上鉆探總支出從最高峰的1588億美元下降至1047億美元,減少了近三分之一的投入,國際深海油氣勘探開發投資占海洋資源總投資比例卻在逐年增加,這對深海開發的技術、設備等諸多領域產生的影響將逐步顯現出來。
從歷史上看,油價回升階段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深海項目數量會快速增加。當前油價回升,雖仍在50-60美元左右徘徊,但業界普遍認為50美元左右的油價環境下,已能夠使油公司和服務公司大力推進深水油氣勘探開發業務。
從長遠來看,深海油氣是未來石油公司重要的資源接替領域之一,在國際能源合作發展趨勢的大背景下,高風險、高投入的現實必將促進國家間加強深海項目合作。我國應利用國際合作平臺,進一步拓展深海油氣開發項目,提升國際化運營能力,為未來加大我國南海和周邊海域深水油氣勘探開發奠定堅實基礎,同時有能力參與和推進更多深水國際合作油氣項目,推進國際化進程。
“深海”勘探
依然面臨巨大挑戰
在電影《深海浩劫》中,平臺井噴事故后的場景讓很多人難以忘懷,以BP墨西哥灣泄漏為故事原型的整個事件都警醒著全世界在開發資源時,所要關注焦點問題即安全與環境。
在運營層面,由于高昂的簽字費和前期勘探投入,石油公司不得不努力使深水油氣項目盡快投產,以實現正向現金流。如何在有限時間內運用管理手段持續降低技術服務環節成本、優化新項目設計并提升項目開發效率,也是大部分石油公司進軍深水須直面的難題。
在市場層面,一旦未來數年全球深水油氣產量大幅增長,極可能再次改變國際原油市場供需平衡局面并導致國際油價大跌,最終傷及石油公司自身利益;此外,風能、光伏以及電動車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增長迅速,未來也可能給深水油氣項目的需求市場帶來顛覆性風險。
這些都是國際石油公司在大規模發展深海項目后,所要面臨的潛在風險和挑戰。
因此,在規模效益產生的同時,國際石油公司需要進行規模型的安全環保技術投入,以應對可能發生的挑戰,在裝備制造業領域通過創新技術發展,以降低更多的安全事故隱患概率,強化技術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戰略規劃所副所長侯明揚建議,“對于高風險高投入的深海領域,油公司的技術、裝備等方面發展,應更加注重國際合作,通過強強聯合促使投資的風險共擔,同時促進了技術共享交流。”
在國家層面,相關的法律法規需要與時俱進,形成對深海油氣開發的有效監管機制,規范作業者的項目的作業流程和方式,促進更加合理的模式建立,從安全性和環保性雙向保障勘探開發安全,同時加強合作交流,多元化地看待不同國家所面臨的的問題。
未來,深海項目會經歷很長的發展歷程,深海油氣開發的成色如何將決定未來油氣資源的開發走向,深海發展在項目的戰略可持續性、戰略機遇期、以及安全環保等多個領域存在的挑戰會否步入“深藍”領域,直面挑戰促進項目的健康發展,迎接“深藍”今后值得期待。(記者 蘇子開)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