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學制訂規劃,明確特色園區發展方向。在建設白城工業園區過程中,白城市始終把特色工業園區建設發展考慮在前,擺位在先,精心謀劃。在建設之初,首先從規劃入手,本著高起點、高標準、高定位的原則,編制了園區發展系列規劃。一是抓好整體規劃。充分考慮白城市情,根據區域資源、工業基礎和產業優勢,確定了“一園多區、特色集中”的發展模式。在城市發展總體規劃指導下,對工業園區平臺建設進行總體空間布局,把園區建設納入到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之中,一些基礎設施項目均與白城市總體規劃相配套、相統一、相銜接。二是抓好產業規劃。選擇白城傳統產業中最具發展優勢的農產品加工業、建材業和新興的風電設備產業作為園區重點培育產業,著力構建“各區有特色、區內有亮點”的特色產業基地。農產品加工園區總規劃面積337萬平方米,其中:啟動區面積167萬平方米,遠期規劃面積170萬平方米。發展目標為:到2010年,入園企業達到40戶,年實現產值20億元。建材工業園區規劃面積293萬平方米,其中啟動區面積106萬平方米,遠期規劃面積187萬平方米。發展目標為:到2010年,入園企業達到30戶,年實現產值18億元。三是抓好規劃實施。一方面,嚴格按照規劃,推進平臺建設,積極包裝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爭取上級政策支持,努力提高園區建設品位。另一方面,把好項目供地關,注重投資強度、經濟密度等指標考核,提高項目質量,做到開發一塊,建成一塊,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筑牢特色園區發展平臺。按照整體規劃、滾動開發的原則,從2005年開始,連續兩年集中力量進行了工業園區一、二期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過程中,堅持把特色園區的基礎設施作為建設重點,傾斜人力、物力和財力,優先投入,優先建設,為特色產業發展打造好一流的發展平臺。堅持多元化投資,市場運作,將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向市場,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社會資金和域外資本參與到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中來。目前,農產品加工、建材兩個特色園區的基礎設施大部分已經建設完成。其中:農產品加工園區修建道路6條,總長6409米;鋪設給水、排水管線17257延長米,供電、通訊、垃圾處理等配套設施完備。建材工業園區基礎設施修建道路5條,總長8628米;鋪設給水、排污管線18140延長米,相應配套設施基本齊全。
(三)強化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提升特色園區發展實力。為盡快構筑園區產業支撐,培育壯大特色產業、支柱產業,園區始終堅持“招商興園”、“項目立園”戰略不動搖,把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作為全部工作的核心之舉。一是進一步明確了招商引資主攻方向。突出資源優勢抓招商,圍繞市里確定的13個農業優勢產業,有針對性的開展招商引資;突出產業鏈招商,明確把農產品加工業、建材業、風電設備產業等特色產業及關聯度大的項目作為招商重點;搞好市場化運作,完善了《工業園區招商引資獎勵辦法》,重獎招商引資有功人員。二是進一步確立了項目建設推進機制。成立了園區項目推進工作組,嚴格落實從園區主要領導到各(局)辦的“項目包保責任制”;強化調度機制,對所有入園項目實行半月一調度,每月發布一期項目建設及經濟運行月報,及時掌握了解項目進度情況;堅持分類推進,全面加快新建、續建項目建設速度,做好生產企業的經營指導,使園區項目盡快轉化為有效的經濟增量,增強園區綜合經濟實力。目前,農產品加工園區入園項目24個,其中投產5個,在建15個,擬建4個。重點項目有90萬噸/年玉米深加工、益海嘉里糧油綜合加工、東佳谷物綜合加工、公益源有機黑大豆、旺角人家、龍丹乳業和盛吉尼龍1010等。建材工業園區入園項目20個,其中投產11個,在建9個。重點企業有金山鋼構、兆武彩鋼、通威建材、方圓門窗、金帝砌塊和索田涂料等。
(四)提高服務質量,優化特色園區發展環境。積極抓好軟環境建設,努力提高園區對項目的承載力和吸引力。一是營造政策環境。積極打造“投資洼地”,做到“放水養魚”,在土地、稅收和收費方面,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最大限度地讓利投資者。二是強化領導環境。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工業園區建設領導小組,建立了園區建設調度協調會議制度和市級領導包保項目制度,對每一個項目實行“全程服務制”和“幫辦代辦制”,及時為投資者解決建設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三是打造服務環境。強化了“三零服務機制”,園區主要領導深入一線,現場辦公,全面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實現零距離接觸、零投訴服務、零障礙發展。
經過不懈努力,目前,白城工業園區已經連續三年(2006-2008)被省政府評為“吉林省先進工業集中區”。去年,農產品加工園區、建材園區被省政府命名為“特色園區”,其中農產品加工園區繼去年被評為“省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后,今年7月又在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的創建活動中,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