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9日,傳聞已久的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管網公司”)在北京成立。國家企業信息信用系統的信息顯示,國家管網公司注冊資本200億元,董事長為張偉,經營范圍包括管道運輸、倉儲服務、裝備進口、技術進出口等業務。
“目前我們未收到資產劃轉或者人事調整的相關通知。”某管網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國家管網公司的成立是落實油氣改革的重要一環,有利于提升集約輸送能力,向更多的客戶提供服務。
深化油氣改革提速
2017年5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分步推進國有大型油氣企業干線管道獨立,實現管輸和銷售分開。此后,就陸續傳出國家管網公司將要成立的消息。
“雖然國家管網公司成立大會上并未有太多的消息透露,但這畢竟是一個開始,更是深化油氣體制改革邁出的關鍵一步。”一位油氣領域的民營企業負責人薛明(化名)告訴記者,目前油氣管道資產基本在“三桶油”手里,從其手中獨立出來,勢必要有一個陣痛的過程,但是從我國油氣體制改革的大局來看,必須走出這一步。
記者注意到,張偉在中石油任職期間就曾經多次對中石油旗下的管道公司進行調研。張偉曾對外表示,要堅決落實油氣體制改革任務,充分認識油氣體制改革組建國家管網公司對于提高油氣資源配置效率、保障油氣安全穩定供應的重大意義,從講政治的高度不折不扣地落實各項工作部署。要始終堅守崗位,更加履職盡責,保持各項工作平穩有序,著力推動管道業務高質量發展。
事實上,早在2013年,油氣管道獨立的討論就已經上升到政策層面。2013年10月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布的“383”改革方案提出,將石油天然氣管網業務從上中下游一體化經營的油氣企業中分離出來,組建若干家油氣管網公司,并建立對油氣管網的政府監管制度。
在2015年底,中石油將旗下東部管道公司、管道聯合公司等多家管道公司整合,成立了中國石油管道公司,整合后的公司注冊資本達800億元。整合后的管道公司,有利于理順中國石油各個管道運營公司之間的股權關系,建立統一的管道資產管理運營及投融資平臺。
“國家管網公司的成立,既是深化油氣體制改革,同時也是國資國企改革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提升油氣資源配置效率,促進油氣行業高質量發展,同時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薛明認為,油氣管網獨立之后,將打破管網公司之間的壁壘,推動上游油氣資源多主體多渠道供應。同時下游銷售市場也可以形成充分競爭。
積極吸引社會資本
薛明認為,國家管網公司的成立,對于地方管網以及民營的管網來說都是一次難得的時機。
記者了解到,目前不管是中石油還是中石化,各管網公司在內部已經實現了獨立,不過還是主要服務各自公司的內部業務,很少有向第三方開放的案例。這種模式約束了上下游的市場化競爭。
“2016年,引入社會資本進入油氣勘查開采市場的消息傳出后,激發了社會資本對油氣開采領域的熱情,然而直到目前并沒有太多的社會資本進入到上游開采行業中,有些也只是給‘三桶油’做配套或者與之合作的小項目。這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三桶油’把控了中間的管網環節。”一位參與油氣上游開采領域的企業負責人認為,隨著油氣管網從“三桶油”中剝離出來,這種局面會得到改善。
今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發布《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9年版)》,取消了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限于合資、合作限制。上述人士認為,這意味著,石油天然氣上游勘探開發將向外資和民企敞開大門,但是如果油氣管網依然把持在“三桶油”手里,開放效果可能會打折扣。
記者注意到,今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提請全國人大審議的《關于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顯示,2019年擬放開油氣勘探開采準入限制,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加大油氣勘探開采力度。
國家管網公司成立之后,全國形成一張網,原來“三桶油”各自為政的經營模式可能將發生變化。上述上游開采領域的企業負責人認為,油氣管網獨立之后,如果石油天然氣行業上游對外資和民營企業放開,這對我國油氣體制改革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管網定價受關注
目前,中石油、中石化方面正與國家管網公司協商管道資產劃入事項。
12月10日下午,中石化發布公告稱,公司正在與國家管網公司商討有關重組事宜,可能涉及公司相關的原油、天然氣、成品油管網資產。截至10日,尚未就標的資產重組事宜與國家管網公司達成協議。
中石油方面也發布公告披露,截至10日,其已與國家管網公司就可能的資產注入事項進行磋商,該等磋商仍處于初步階段,尚未就可能的資產注入事項達成協議。
對此,記者致電多家中石油、中石化旗下的管道公司,對方均表示并未收到關于資產劃轉或者人事變動的相關通知。
“從目前公開的消息可以看出,國家管網公司的資產不僅來源于‘三桶油’,主要的高管也是來源于‘三桶油’。但是相對于‘三桶油’,其又是獨立運營的,而且是全國‘一張網’。”陜西發改委一位政府人士向記者表示,有人擔憂這種“一張網”的模式是否會形成行業壟斷,其實這個不必擔心。
該人士表示,管網運輸長期以來都是遵循政府的指導價格,而這種指導價格是根據管網運營的價格成本進行核算得來的。
以天然氣管道為例,陜西省今年下半年就曾根據國家發改委有關政策要求,制定了《陜西省天然氣管道運輸和配氣價格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將于2020年1月25日起試行。《辦法》中所稱省內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是指天然氣管道運輸經營企業,通過省內短途管道,向天然氣經營企業或者用戶提供管道輸氣服務的價格;配氣價格是指天然氣經營企業通過城鎮燃氣管網,向用戶提供天然氣配送服務的價格,均實行政府定價。
根據《辦法》,天然氣管道運輸價格將按照“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則制定,即通過核定管道運輸企業的準許成本,監管準許收益,考慮稅收等因素確定年度準許總收入,核定管輸價格。價格主管部門核定企業年度準許總收入后,根據管網結構、輸氣流向等實際情況,具體確定管輸價格形式,可實行同網同價,也可按距離或區域確定價格。
據了解,陜西省屬企業陜天然氣擁有3400公里的天然氣管道。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除了天然氣管道目前市場化程度較高之外,對于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運輸目前市場化參與并不高,以前也幾乎都為“三桶油”內部服務,因此亟待通過市場的檢驗核定成本,在適當的利潤下確定合理價格。
“目前國家的政策是放開兩頭、管住中間,我們剛好是中間環節,國家給中間環節確定的政策就是允許獲取合理的利潤,全國性的跨省長輸管道企業也已開始進行成本審核。”西北一家管網公司的人士向記者表示,中游環節獲取合理的利潤,有利于管網企業資產投入。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