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潘繼平
自然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戰略規劃研究室主任 |
近年來,伴隨天然氣消費持續高速增長,保障天然氣供應的壓力明顯加大,迫切需要加大國內天然氣勘探開發,提高國產氣供應能力,增強能源安全。同時,國內天然氣上游發展面臨系列瓶頸問題,制約增儲上產。
天然氣儲產量持續較快增長,但持續增儲上產遭遇瓶頸
天然氣儲產量持續較快增長。統計顯示,2008~2018年,全國合計新增天然氣(含非常規,下同)探明地質儲量9.51萬億立方米,約占全國天然氣累計探明地質儲量的63.1%,天然氣產量翻了一番,由780億立方米增加到1575億立方米,年均增長7.3%,約為同期世界天然氣產量增速的3倍??傮w上,過去10年是我國天然氣上游發展最快、儲產量增幅最大的時期,產量位居世界第6名,成為世界天然氣產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統計顯示,2008~2018年,常規氣新增探明地質儲量合計達7.86萬億立方米,約占全國常規氣累計探明地質儲量的52.2%;常規氣產量由775億立方米增加到1414億立方米,年均增長6.2%,年均增產58.1億立方米。頁巖氣快速發展,2014年首次獲得工業探明儲量,截至2018年底累計探明儲量增至10455億立方米;頁巖氣產量由13億立方米增加到108.8億立方米,年均增產19.2億立方米,約占同期全國年均天然氣增產量的34.5%。煤層氣勘探開發呈現歷史較好態勢,2008~2018年,合計新增探明儲量5990億立方米,約占累計探明儲量的84%;產量由5億立方米增加到52億立方米,建成了鄂東、沁水等煤層氣勘探開發基地。
增儲上產遭遇發展瓶頸。瓶頸一:油氣上游市場化改革滯后,油氣礦權仍高度集中在極少數企業,而且油氣礦權缺乏有效流轉機制,競爭不夠,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投資不足,制約天然氣快速增儲上產。盡管探礦權競爭性出讓試點進行了多次,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至今尚未出臺規范性、制度性文件,導致油氣區塊投放滯后于資源勘探的實際需要。
瓶頸二:科技進步與創新能力不足,制約了天然氣快速增儲上產。深水資源開發核心技術和關鍵裝備依賴進口;部分致密砂巖氣、火山巖等特殊氣藏缺乏有效開采技術工藝,至今難以實現規模效益開發。深部頁巖氣、海陸過渡相、陸相頁巖氣和煤層氣開發同樣受制于關鍵技術問題。同時,科技創新不足還體現在勘探思路和認識的固化、僵化,導致一些地區油氣勘探徘徊不前,而勘探思路的創新常常導致新的重大發現。因此,勘探突破有時不能簡單取決于投入多少,思路僵化、認識局限,投入越多風險越大。
瓶頸三:資源品質持續下降,快速增儲上產難度加大。統計顯示,近10年全國新增天然氣儲量中,低滲—特低滲儲量超過70%;中低豐度儲量超過60%;采收率下降了由64%下降至56%,下降了約8個百分點,同時生產井加深了700~1200米。埋深大、水深大、超高溫高壓、勘探對象更加復雜等日益成為油氣勘探常態。
瓶頸四:目前,天然氣開發成本普遍偏高,深層氣、深水氣、部分致密氣以及頁巖氣、煤層氣開發經濟性較差,大規模上產依然面臨加大成本壓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Ⅲ類致密氣開發綜合成本為1.2~1.5元/立方米,頁巖氣為0.9~1.2元/立方米,4000米以深頁巖氣無法實現效益開發,煤層氣為1.5~2.2元/立方米。資源品質下降、技術制約、經營管理水平低等因素導致天然氣開發成本過高,進而制約增儲上產。
瓶頸五:資源開發政策亟待完善,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之間矛盾凸顯。一是資源開發支持政策體系和機制不健全,6月,財政部出臺鼓勵致密氣開發的補貼政策,但用地、用海等支持政策不足。二是資源管理政策不健全,礦權重疊、探采分離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煤層氣、頁巖氣等非常規資源開發。三是資源開發利益分配機制不合理,企地關系不協調,嚴重制約資源開發。四是亟待統籌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利用的關系。資源開發中的生態環境保護有待進一步加強;部分生態紅線、自然保護區的劃定存在不科學、不合理等問題,對油氣生產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
天然氣資源潛力較大,增儲上產前景較好
資源勘探程度總體較低,持續高位增儲有潛力。據評價(國土資源部,2015年),全國常規氣可采資源量50.3萬億立方米,頁巖氣可采資源量22萬億立方米,煤層氣可采資源量12.5萬億立方米。截至2018年底,全國累計探明常規氣可采儲量7.9萬億立方米,探明率達15.7%,整體處于快速發展的勘探早—中期階段,資源潛力較大。累計探明頁巖氣可采儲量為2495億立方米,探明率僅1.1%,累計探明煤層氣可采儲量3253億立方米,探明率2.6%,非常規氣總體處于勘探初期階段。
堅持“常非并舉、海陸并進、深淺結合”的戰略方向,圍繞塔里木、鄂爾多斯、四川等重點盆地,突出深部海相碳酸鹽巖、致密砂巖、前陸區、深水區等重點領域,加大新區、新層系風險勘探,深化老區挖潛勘探,加強頁巖氣、煤層氣勘探,實現儲量持續高位增長,夯實天然氣增產的儲量基礎。
資源開采利用程度低,持續較快增產前景大。截至2018年底,全國累計生產常規氣2.1萬億立方米,探明可采儲量采出程度26.4%,如按可采資源量計,開采程度約4.0%。總體上,常規天然氣資源開采程度總體較低,而且非常規氣資源開采程度更低,具有較大、現實的增產潛力。
加快新增儲量和探明未開發儲量的有效動用,推進新建產能增產。統計顯示,2010~2018年,常規氣儲量替代率平均為238%,具有較大增產空間。截至2018年底,全國常規氣探明未開發地質儲量超過5萬億立方米,加強未開發儲量的有效動用,特別是實現對低品位儲量、深部資源規模效益開發。頁巖氣、煤層氣是未來天然氣增產的重要來源。煤層氣探明儲量動用程度較低,不足20%,產能建設緩慢,增產潛力大,“十四五”煤層氣有望迎來較快增產。伴隨著技術瓶頸的突破,深部頁巖氣、海陸過渡相頁巖氣開發成本不斷下降,實現4000米以深頁巖氣商業化規模開發,預計“十四五”頁巖氣將保持較快發展。
總體上,借助于積極的體制改革、技術進步及政策支持,同時借助于勘探開發思路的創新,加強新增儲量開發和未開發儲量動用、提高采收率和非常規氣開發等,實現年均增產100億~120億立方米,預計2020年全國天然氣總產量1800億~1900億立方米;2025年有望達到2300億~2500億立方米,國內天然氣供應能力明顯提高。
深化改革完善政策、破除發展瓶頸,推進天然氣增儲上產
不斷深化油氣體制改革,構建充分競爭、多元化油氣勘探開發市場體系。積極探索以市場化方式推進油氣礦權流轉;鼓勵石油企業內部、石油企業之間的礦權流轉,推進石油企業與其他各類所有制企業之間的礦權流轉?;诘V權登記及其經濟價值評估,探索構建油氣礦業權交易市場;繼續加大區塊退出力度,推進礦權競爭出讓常態化;推進油氣上游主輔分離,形成真正的勘探開發工程技術服務市場。加強監管,理順監管體制機制,切實發揮地方作用,加強監管專業隊伍建設,完善監管依據和標準規范。
強化油氣資源風險勘探,推進勘探大發現,增強增儲上產發展后經。風險勘探是油氣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增儲上產的基礎。2018年,全國油氣風險勘探投入不足20億元,約占全國勘探總投入的3.0%,該比例世界平均水平超過5%,甚至高達10%。加大風險勘探投入,確保每年要完成一定規模的風險探井??梢圆捎枚喾N方式設立油氣風險勘探基金,專項用于支持高風險領域的油氣勘探。同時,如風險勘探資金來自國有資產投資,建議在相應的國有資產考核中留有出足夠的容錯空間,允許風險勘探失敗。
加強油氣地質理論創新,強化關鍵技術研發,推進難動用資源規模效益開發。鼓勵油氣地質理論認識和勘探思路創新,勇于打破僵化思維,自我革新,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嘗試,推進塔西南、南黃海等久攻不克地區或領域早日實現戰略性突破,同時開拓新領域。重點攻克致密油氣、頁巖油氣和煤層氣高效開發關鍵技術體系;加強深部頁巖氣、陸相頁巖氣和低煤階煤層氣開發方面的科技創新和攻關研究;進一步提高儲層改造和深水勘探開發關鍵技術和核心裝備的國產化程度。
健全完善油氣資源開發政策,統籌推進油氣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完善油氣礦業權配置與管理,促進多種共伴生資源綜合開發。貫徹執行好對頁巖氣、煤層氣的補貼政策;加大對深水、深層油氣資源開發的支持力度;加大用地、用海、環評、安全等非經濟性政策支持力度,同時支持地方以多種方式參與油氣資源開發利用;加大對非常規資源、低品位資源開發的金融支持力度,健全完善相應的融投資機制;加大統籌協調油氣資源勘探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油氣開發要進一步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實現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