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浙江正在加快推進電動自行車綜合治理集成改革,所有電動自行車上牌都需要掃碼核驗車輛、蓄電池的“浙品碼”,未賦碼車輛一律不得上牌。“浙品碼”是數字化改革的制度創新,一車一碼,匯集了生產、準入、監管、執法、消費、服務、評價等數據,實現電動自行車從生產、銷售、登記、騎行、...
浙江正在加快推進電動自行車綜合治理集成改革,所有電動自行車上牌都需要掃碼核驗車輛、蓄電池的“浙品碼”,未賦碼車輛一律不得上牌。
“浙品碼”是數字化改革的制度創新,一車一碼,匯集了生產、準入、監管、執法、消費、服務、評價等數據,實現電動自行車從生產、銷售、登記、騎行、充停、維修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一碼統管”,一鍵溯源。
無論是消費者還是電動車經營者,無論是電動車廠家還是蓄電池企業,都對“浙品碼”抱有極大的期望。全鏈條的信息可溯化,編制了一張“天羅地網”,無資質的劣質產品將無法再流入市場,違法企業也將無處遁形,既加速了劣質產品的出清,最大程度的保護了消費者的人身和財產安全,也規范了市場秩序,維護了正規企業的合法權益,推動全行業進一步地轉型升級。
浙江在電動自行車綜合治理集成改革方面的先行先試,走到了全國前列。
目前,浙品碼目前只在浙江試點,而頭部的整車企業和電池企業,則是全國化的產能布局,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單獨為在浙江市場銷售的車輛和電池賦碼,已然增加了成本。如果試點成功,后期在更多的省份推廣,必然有類似于“浙品碼”的“蘇品碼”“魯品碼”等等出現,如果各省之間沒有形成統一的規范標準,編碼規不一致,企業會無所適從,一條生產線,一個打碼機,無法打出若干個碼。
即便能打出了若干個碼。在銷售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本應屬于A省的車輛出現在了B省,則不被認可或遭處罰,給經銷商帶來巨大困擾。
7月18日,兩輛電動車在經過杭州玉皇山路時,其中一輛爆炸起火,父女兩人被嚴重燒傷,其中父親全身95%燒傷,7歲的女兒傷勢更重,至今尚未脫離生命危險。
杭州“718”電動車起火事件,牽動了全社會的心,消防部門已經判斷起火原因與其鋰電池故障有關?;诖?,浙江快速啟動了電動自行車綜合治理集成改革,推出浙品碼,實現車輛生產到銷售到售后的全鏈路可溯源。
浙品碼通過數字化手段,既可以杜絕不規范的產品流入市場,也能實現事故發生后的可追溯問題,這點毋庸置疑。
電池起火的原因很多,有電池質量問題,有充電器適配問題,也有電池本身的材料和結構問題。綜合來看,鉛蓄電池的安全性優于鋰電池。
即便是執電動汽車之牛耳的特斯拉,因鋰電池故障而起火自燃的事件也有發生。反觀有160多年歷史的鉛蓄電池,因其技術成熟,爆炸和自燃的概率極低。
電動車用的鉛蓄電池,市場上有兩種規格型號,一種是小容量的12Ah,一種是容量較大的20Ah。12Ah一次充電可以行駛1.5小時,約30到30公里;20Ah一次充電則可以行駛2.5小時,約50公里以上。
隨著城市范圍的擴大,以及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老百姓的出行半徑增加了,更多的使用20Ah的電池。由于《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對整車質量限制在55公斤,配載20Ah鉛蓄電池的電動自行車,很多屬于“超標車”。
一碼通管,則所謂的鉛蓄電池“超標車”不能上牌,不能上路,客觀上,會把鋰電池電動車“揠苗助長”。一旦鋰電池電動車大量涌向市場,難免良莠不齊,雜牌電池充斥其間,事故概率也會相應增加。
改革的新生事物需要探索,探索精神是最寶貴的。對電動車和電池廠家而言,需要盡快按照“浙品碼”的要求,全力以赴加快推出符合規則的產品,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安全性;對市場而言,要將產品安全放在首位,尊重消費者的需求;對監管部門而言,要更富有創新性的智慧,更大的探索精神,真正把改革推向深入。
三方形成合力,讓百姓滿意,市場規范,產業發展,最終實現多贏,讓電動自行車綜合治理集成改革取得實效,惠及社會。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