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筆足夠亮眼的融資。
近日,國家電投集團氫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宣布完成B輪融資簽約,融資金額45億元,背后共有11家新機構股東,分別為國開制造、綠色發展基金、混改基金、川投集團、嘉興國禾投資、武漢經開投、北京大興投資、尚融綠能、共青城氫能、中國信達、西安唐興科創,投后估值達13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國內氫能行業迄今為止單輪融資規模最大的股權融資,國氫科技也成為當前氫能行業估值最高的獨角獸企業。
這并非國氫科技首次一鳴驚人,早在2020年,國氫科技就完成了3.9億元A輪融資,投后估值達10億元,成為當年氫能行業規模最大的非上市股權融資項目。2022年6月,國氫科技宣布完成A+輪融資,交易金額16.6億元,投后估值達41億元。三輪融資,造就了國氫科技背后強大的股東陣營。
在這背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國氫能產業正發展火熱,一批企業相繼入局,跑馬圈地。“最近看氫能的人越來越多了”,一名投資人表示。不止國氫科技,今年以來,未勢能源、新研氫能、愛德曼等企業均已完成超億元融資。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至今,今年已完成的非上市氫能企業融資事件達22起,總融資金額超70億元。
同時,一批先行者,也已經走在隊伍前列,開始向IPO沖刺了。
130億,行業最大獨角獸來了
氫能被認為是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
近年來,我國政府已經出臺了多個政策文件推動氫能在能源轉型、科技創新、 “雙碳”行動等方面的進程,燃料電池汽車的落地更是直接加速了氫能的產業化進程。隨著氫能在交通、儲能、發電和工業替代等場景的推進,一批企業逐漸從各個領域各個環節里跑出來,組成了氫能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其中,國氫科技便是國家隊中的佼佼者。
2017年,國氫科技正式成立。這家隸屬于國家電投集團的企業,主要從事氫能技術研發和生產制造,是我國第一家專業從事氫能的央企二級單位,也是國家“科改示范行動”唯一氫能企業。目前,國氫科技已經在浙江、湖北、吉林、山東、廣東設立了子公司,并完成了制氫、運輸、加氫、用氫全產業鏈布局,在燃料電池研發與制造、PEM制氫裝備研發等方面具備國內領先的技術實力。
“基于氫能科技+制造的屬性,我們認為氫能的核心業務主要是兩條線,一條是能源線,氫從風光轉換到二次的氫,能源線,還有裝備線,各個環節都需要攻關研發。”國氫科技創新總監剛直表示。
因此,具體到國氫科技,公司的布局也主要分燃料電池產品線和PEM制氫產品線。其中,在制氫領域,國氫科技的水電解膜采用國產化樹脂、自主成膜工藝,性能指標優于國際同類,年產能2萬平米。在燃料電池方面,國氫科技已實現催化劑、質子交換膜、膜電極、引射器等核心材料和關鍵部件的國產化,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目前,國氫科技在核心材料部件、關鍵輔機、燃料電池電堆及系統產品方面全面布局,是當前國內實現燃料電池從材料到產品完全自主化的唯一企業。國氫科技的產品,也已經實際應用在多個領域。
比如,北京冬奧會期間,國家電投提供150 輛氫能大巴,這些大巴正是搭載國氫科技“氫騰”品牌全自主燃料電池系統,圓滿完成了延慶、北京賽區的冬奧會、冬殘奧會期間的交通保障任務,全程零故障、零事故、零失誤。
還有,其燃料電池還廣泛應用在博鰲論壇、寧波公交等示范項目上,空冷型燃料電池也已應用于中國商飛的靈雀-H 無人機,打破了國外企業在“紅線區” 內的壟斷格局,展現出了我國自主品牌的強大實力和性能。
背靠國家隊,且技術領先,過去幾年里,雖然國氫科技融資輪次并算不上多,但每一筆單拎出來都是星光熠熠。
2020年,國氫科技完成3.9億元A輪融資,投后估值達10億元,背后包括國家電投、未來科學城、國家電投中央研究院、嘉興氫合、農銀投資、國開裝備基金、東風資管等8家股東。值得注意的是,這是2020年氫能行業規模最大的非上市股權融資項目。
2022年6月,國氫科技宣布完成A+輪融資,交易金額16.6億元,投后估值41億元。該輪融資背后資本陣營更為豪華,股東數量24家,包括風尚欣和、中美綠色基金、中兵慧明、北京尚融、東銀投資、中信建投資本、建銀國際、阿拉丁控股集團等。
如今,隨著國氫科技B輪融資正式完成,再次刷新了行業記錄。本次融資引入了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基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混改基金、川投集團、國禾基金、經開投資、大興投資等國有大型投資基金和金融機構、氫能產業鏈合作伙伴和具有戰略協同能力的民營資本投資者。
值得注意的是,本輪融資金額為45億元,國氫科技投后估值也隨著攀升至130億元。這不僅是國內氫能行業迄今為止單輪融資規模最大的股權融資,國氫科技也因此成為目前氫能行業估值最高的獨角獸企業。
關于國氫科技下一步計劃,國氫科技黨委書記、董事長李連榮表示,本輪融資后,公司將實質性啟動IPO工作,加快向氫能行業超級獨角獸企業的目標邁進。
VC/PE都來投氫能了
國氫科技完成大額融資背后,是我國氫能產業發展火熱的縮影。
據媒體統計,從2006年至今,我國已經發布國家層面氫能相關政策80余項。同時,全國已有30個省(市、自治區)均把氫能寫入“十四五”發展規劃中,北京、上海、內蒙古、天津、河南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發布氫能源相關專項規劃,爭搶成為中國氫能源之都。
在政策支持下,氫能產業上下游正在經歷新一輪的跑馬圈地。
從資本角度來看,作為企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越來越多資本開始關注氫能相關產業的投資。今年以來,雖然各地疫情管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制造業的發展節奏,但有關氫能領域的投融資規模仍在進一步擴大。
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至今,今年已完成的非上市氫能企業融資事件達22起,總融資金額超70億元。
比如,11月30日,長城控股集團旗下子公司未勢能源宣布完成5.55億元B輪融資,背后投資方為中建材新材料基金、國投招商、立本能源,旨在鞏固其在氫能及燃料電池領域的市場地位與生態根基。去年12月,未勢能源還完成了A輪融資,交易金額為9億人民幣,投資方為國投招商、人保資本、建信股權、智科資產等,首輪融資投后估值便達到超40億人民幣。
6月,新研氫能宣布完成首輪融資,交易金額超億元,該輪融資由亦莊國投領投,吉富創投、美錦能源董事長姚錦龍等多家機構、個人跟投。這家同樣成立于2017年的企業,如今已經躍身國內燃料電池第一梯隊,其燃料電池技術已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可滿足不同類型大功率車型的動力需求。
更早些時候,4月,天津新氫動力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由容億投資、文華海匯投資;3月,愛德曼B輪融資宣告完成,融資合計金額超4億元,背后投資機構包括元禾重元、華控基金、華睿投資、北商資本、聯美控股等;1月,驥翀氫能完成5億元A輪融資,投資方為中金匯融、云澤資本、山東江詣創投等……
而具體到細分賽道,燃料電池最深資本青睞,今年的融資中約有70%左右的企業計劃投向燃料電池領域。“燃料電池在氫能源汽車中有著廣闊的前景,對于投資機構而言,系統和電堆處于產業鏈的核心地位,營收見效快。長期市場前景非常明確”,一位相關投資人表示。近幾年來,海馬、云度、紅旗、上汽大通、長安等車企均開始在氫燃料電池汽車領域進行布局。氫燃料電池汽車領域迎來了產業小高潮,這也極大地激發了企業和機構在該領域布局的熱情。
“不過,未來氫將不僅僅是一種燃料,會在更多領域發揮其清潔儲能作用,比如風光制氫等”,投資人表示。這也預示著,未來,隨著氫能產業逐步成熟,燃料電池環節以外的其他細分賽道也將迎來更多資本關注。
氫能玩家跑步沖刺IPO
據業內預測,至2025年,我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到1萬億元,氫能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中占比超過10%,產業鏈年產值達到12萬億元。
為全力支持對氫能源的研究開發,我國在氫能源產業方面的政策傾斜力度越來越大,其中,也包括對氫能企業股權融資和IPO的政策鼓勵。
比如,今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其中明確指出,鼓勵產業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等按照市場化原則支持氫能創新型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支持符合條件的氫能企業在科創板、創業板等注冊上市融資。
借著“氫風正起”的勢頭,在當前絕佳的上市時機下,一批先發氫能玩家開始跑步沖刺IPO。
12月12日,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國泰君安國際和智富為聯席保薦人。這標志著,港股市場即將迎來“氫能源第一股”。
億華通成立于2012年,是中國燃料電池系統研發與產業化的先行者,自2016年開始量產。值得注意的是,成立至今,億華通共進行了16輪融資,背后投資機構包括水木創投、中海投資、君盛投資、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新鼎資本、光大瑞華、華德資本等。其中,2016年億華通在新三板掛牌上市并成功累計股權融資7.9 億元;隨后于2020年8月以中國“氫能源第一股”的身份登陸上交所科創板,并成功累計融資15.5億元。
如今,在我國氫能產業強勁勢頭下,以及自身燃料電池系統銷量增加,其市場份額逐步擴大。根據灼識咨詢報告,按2021年燃料電池系統總銷售功率計算,億華通在中國燃料電池系統市場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27.8%。2021年以來,億華通股價一度創出上市以來新高。目前,其總市值超80億元。
此外,在氫能領域,重塑股份、東岳氫能等企業已經完成股改,進入IPO輔導期。11月22日,國內氫燃料電池電堆頭部玩家國鴻氫能也向港交所遞表。還有國氫科技、未勢能源、飛馳科技等企業均表示正在推進IPO計劃。
當然,另一方面,氫能企業紛紛奔向上市浪潮的另一面,還源于氫能企業所需資金量巨大。比如,盡管是市場份額第一的“氫能源第一股”,億華通同樣難以避開虧損泥潭。2019年至2021年及2022年前六個月,億華通營業收入分別為5.54億元、5.72億元、6.29億元和2.69億元,期內利潤分別為4589.9萬元、-976.2萬元、-1.85億元和-8155.6萬元。因此,億華通急需赴港上市,打通“A+H”雙融資平臺。
而目前在氫能行業,如億華通一樣境地的企業不在少數。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國鴻氫能分別虧損.15億元、7.03億元及1.51億元,還有捷氫科技、國富氫能、治臻股份近3年也都處于虧損中,并且出現毛利率逐年下滑趨勢。
上市,是氫能企業長久發展下去不得不走的一條路。“氫能燃料電池行業尚處于發展早期階段”,一名業內人士表示,中國氫能產業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免責聲明: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宣傳國家石化產業政策,展示國家石化產業形象,參與國際石化產業輿論競爭,提高國際石化產業話語權,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