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電動汽車和電網蓄能為重大應用需求的下一代鋰離子電池,在滿足安全、環保、成本、壽命等基本條件下,對能量密度和快速充放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日,合肥工業大學教授張衛新課題組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楊世和等合作,成功制備出一系列具有均勻形貌的一維微納結構電極材料,展現出優異的電化學性能,實現了鋰離子電池性能的突破。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化學領域國際刊物《德國應用化學》上。
該課題組將均勻一維微納結構材料的優勢,與鋰離子電池在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方面的應用需求相結合,基于簡單的乙醇/水體系,深入研究了多元金屬離子共沉淀反應成核動力學過程,實現了對材料組成、結構與形貌的有效調控,成功地制備出一系列具有均勻形貌的富鋰、三元、高電位鎳錳等一維微納結構錳基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表現出優異的電化學性能。
實驗結果表明,這種一維微納結構富鋰材料在10小時的緩慢放電和6分鐘的快速放電測試中,其放電容量均得到大幅提升。據介紹,該方法工藝簡單,操作方便,反應溶劑可以回收再利用,綠色環保,且易于實現產業化,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廣闊的應用前景。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