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被眾多企業看好的產業,目前正遭遇階段性困境。誰都不會否認儲能的光明前景,未來十年儲能產業可能實現數十乃至上百倍的增長。但眼下降至冰點的市場讓企業無法前行,產業面臨的壓力前所未有。
不得不承認,作為新興產業,儲能還處于商業化早期,產業仍需要培育。現階段儲能產業仍屬于政策性市場,離不開政策的護航。如何讓企業繼續保持投資熱情,持續地進行研發投入,不斷提升產品品質,這是儲能走向商業化的基礎。換而言之,企業也需要看到國家層面發展儲能的誠意和政策層面的不斷進步,才會有持續投入的動力。
許多業內人士認為,在電力市場短時間內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情況下,產業需要“過渡性”的扶持政策出臺,引導行業走向良性健康的發展軌道。
現階段儲能產業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政策框架?我們在與眾多業內人士交流過程中,對具有代表性的觀點進了行匯總,歡迎批評指正。
Ⅰ
政策的持續和穩定是一切的基礎
新能源的崛起造成源網荷之間的不平衡是儲能產業發展的驅動力。2018年全國風電、光伏發電量占全部發電量的比重為7.7%,2019年上半年這一數字上升為9.5%。雖然新能源占比還沒有足夠高,但在局部地區,尤其在西北的可再生能源基地和分布式光伏比重高的東部省份,新能源大規模并網對電網的沖擊開始顯現,消納任務日益艱巨。
如果沒有儲能技術的改進和革新,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很快會面臨瓶頸。黃河水電董事長謝小平曾斷言,如果沒有儲能,20年內光伏無法替代常規能源。現階段發展儲能技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儲能產業的發展進度將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中國乃至全球未來的能源轉型進程,無論是從能源安全還是從減少碳排放考慮,儲能產業都是值得國家重點扶持的。
國家層面先后出臺了關于儲能的指導意見和行動計劃,足以看出國家對儲能產業的高度重視。但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政策的可操作性值得商榷,儲能看起來有很多方向,除了峰谷套利,其他都是政策性支持不足,靠自身生存非常困難,產業在立法、財稅、規劃、基建、交易、監管等方面缺少總體設計和更加精準的導向。
管理部門政策的出臺也確實不易,目前儲能技術路線眾多,眾口難調,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尤其是中國的電力體制和強大的電網決定了中國發展儲能的技術路線、商業模式以及發展路徑不會與歐美相同,要想加快儲能技術與產業的發展,必須建立與我國國情和市場機制相適應的儲能產業發展路徑。
有專家建議,我國儲能產業政策的制定既要立足長遠,也要兼顧當下。一方面,需要將儲能充分納入國家能源體系,制定國家層面的儲能產業發展戰略與實施路線圖;另一方面,現階段產業政策落地的細則還不明朗,市場機制沒有形成,儲能的應用價值尚未得到確認,應考慮建立合理的補償機制撬動市場需求。
沒有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導,中國儲能產業很難從稚嫩走向成熟。政策的持續和穩定是一切產業政策的基礎,但政策的突變,有時又會給行業帶來巨大的壓力,甚至“休克”。如果說國家層面的兩輪工商業電價下調對用戶側儲能屬于“誤傷”,那蒙西和京津唐針對AGC調頻價格的下調更多屬于“人為”因素。年初以來,蒙西和京津唐相繼下調了儲能調頻價格,讓已投運的項目面臨較大的投資風險,個中緣由,相關部門并未對外公布。
根據業內人士的判斷,蒙西最新的政策調整可能會讓調頻收益直接腰斬,京津唐針對K值的修正會讓調頻年收益下降15%左右,以9MW/4.5MWh儲能調頻系統為例,年收入減少大約360萬元。
儲能產業長遠的發展離不開資本的持續進入,政策的模糊和不穩定必然導致投資收益模型的不確定,最終導致資本進入的不確定。可預期并可持續的政策和商業模式是吸引投資的必要條件,畢竟,投資者才是市場一直都在期盼的接盤者和托底者。
從儲能廠商角度來看,目前在儲能布局的大多數企業都是基于對儲能未來發展前景的看好,更關心未來三五年之后的政策路線機會。如果早期的政策能夠給企業預留部分合理的利潤,只要投資能算過賬來,不少企業還是會有投資的意愿,也能為后期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打下基礎。
Ⅱ
從區域和行業入手 以點帶面
《儲能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在“十三五”期間建成一批不同技術類型、不同應用場景的試點示范項目,包括推進儲能技術裝備研發示范、儲能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應用示范、儲能提升能源電力系統靈活性穩定性應用示范、儲能提升用能智能化水平應用示范、儲能多元化應用支撐能源互聯網應用示范等五大重點任務。
從經濟性的角度,“初生”的儲能需要國家補貼的支持,但從現實來看,國家很難對儲能行業進行大規模補貼。有投資商和儲能廠商建議,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國家層面應該以省份或者特定應用場景為基礎,根據不同的需求制定相應的政策框架,可以通過示范項目配套相應的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來推動產業的發展。
首先,可以考慮在棄電嚴重的區域布局可再生能源場站側儲能項目。
促進新能源的消納一直被認為是未來儲能的主戰場,但在當下,有人形容儲能與光伏就是“瞎子與瘸子”的組合,光伏+儲能的進展依然乏善可陳。除了技術上的制約,成本過高是主要因素,可再生能源配置儲能不如棄電更劃算,在新能源補貼拖欠和平價時代來臨的大背景下,強行讓新能源業主配置儲能必然會引發強烈的反彈。
三北地區由于棄光棄風嚴重,不少省份被國家能源局列為紅色預警地區,地方政府也有“脫紅”的需要。以新疆為例,新疆方面曾口頭承諾給予光伏棄電每度0.4元的調峰補貼,但截至目前仍沒有明確的政策出臺,造成諸多儲能投資商無法推進項目的實施。
西部的高電價存量光伏項目中,在給予一定優先發電電量的前提下,如果能給予儲能0.4元的度電補貼,安裝1GWh的儲能所需要的資金每大概年為1.2億元,這與國家在風電、光伏和新能源汽車的巨額投入相比,基本算是很小的數目。
在現階段,行業如果每年能有1GWh的安裝量,至少帶動產業上下游產值20-30億元,同時可以解決3GW光伏電站的棄電問題,也能推動儲能成本的走低和產業走向規范化。
其次,優先在調頻需求較高的地區提前布局調頻儲能項目。
隨著電力改革逐步深入,電力現貨市場啟動建設并逐步進入試運行。當前火電與新能源機組受自身特點限制,均無法同時滿足頻繁快速調峰調頻、穩定電力供應的需求。儲能技術與火電、新能源發電相結合,可以提高火電機組的AGC調節速率和調節精度,提升新能源機組對電力市場的適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穩定電力供應。
再次,在經濟發達地區建設與能源互聯網、智慧能源、綜合能源相關的儲能應用項目。
隨著光伏發電技術的逐漸成熟,尤其是國家層面推動的增量配網和分布式發電市場化交易將推動大量間歇可再生能源接入配電網。分布式光伏雖然單個裝機容量比較小,但是點點細流能夠匯聚成江河,其總能量非常大,接入電網后,會給電網帶來沖擊,高比例分布式光伏快速發展引發光儲發展的必要性。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認為,“電從遠方來”和“電從身邊來”相結合是中東部地區更合適的能源利用模式,將分布式發電與儲能技術相結合,企業、學校、社區等可以形成自己的微電網,利用大數據進行電網管理,形成虛擬電廠,各家各戶都成為既生產又消費的產銷者。
如果能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等經濟發達地區,優化布局儲能項目,通過發揮儲能的串聯和紐帶作用,可以在為用戶供電的同時提供增值服務。
Ⅲ
設定準入門檻 引導技術進步
沒有一個新興產業的成長是一帆風順的,有增長就有回落。這樣類似的情況在風電、光伏行業也曾遇到過,一些新進入企業的產品在規模化應用的時候遭遇了非常嚴重的信任危機。比如高達100米、幾百噸重的風機在現場突然倒塌,安全事故對產業造成的沖擊非常明顯。
正是經歷這樣慘痛的教訓,才有了從業者對于行業更加深刻的理解。近兩年,全球頻發的儲能安全事故讓業主、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顧慮重重,眼下,整個行業需要有喘息的時間和糾錯的機會。
客觀地說,受制于電池技術本身、安全問題和標準不健全等多種因素,現階段以鋰電為代表的電化學儲能暫不具備大規模發展的條件。另外,各種路線百花齊放,各家企業技術實力不一,如果沒有規則加以約束,一哄而上,很容易將行業搞垮掉。
新興產業創新之后最大的課題就是行業標準的制定,這是儲能產業實現規模化、工程化應用的先決條件,目前儲能裝置在并網、計量、安全、消防等關鍵環節還沒有相應的標準出臺,國內也還沒有專業、公平、公正的第三方機構對各個廠家的電芯和儲能系統進行測試和評價,系統的循環壽命和效率往往都是廠家自己說了算,能不能實現都是未知。
行業標準和法規的缺位,對儲能產業的健康發展造成致命障礙,不僅讓儲能電站的投資建設無章可循,也讓“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時有發生,為后期埋下質量和安全隱患。正視并如何疏導解決這些問題,才是對儲能產業最好的政策舉措。
儲能電池應建立自己的標準和體系在業內已經成為共識。按照寧德時代副董事長黃世霖的判斷,未來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技術路線會分開,高安全、長壽命的電池是儲能系統的基礎,高可靠、高效率是儲能系統集成的關鍵。
儲能技術的發展,關鍵是電池技術的進步和系統集成能力的提升。如何通過政策的引導作用,給真正的參與者創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讓先進技術加速入場,讓所有的廠商同臺競技,應當成為儲能扶持政策的重點之一。
同為新興產業,國家在發展光伏產業過程中,早期通過特許權招標,摸清了光伏發電的成本,為后續的標桿電價政策鋪路。尤其是在2015年實施的光伏發電“領跑者”計劃,針對企業的投資實力、經驗業績、專業能力還是技術先進性進行綜合評價。通過提高光伏產品市場準入標準,開啟了光伏行業同質化競爭向高效產品的變革之路,極大地推動了行業先進技術的發展與光伏發電的平價進程。
光伏產業的發展思路或許能為儲能產業提供些許借鑒。從新興產業的歷史進程來看,引導技術進步來推動成本下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經過大浪淘沙,市場最終會把最先進、最有競爭力、最有價值的技術方案保留下來。
有業內人士認為,一旦市場機制理順,儲能的爆發其實就是一瞬間的事情。這也是眾多儲能企業“即使不賺錢,也在不斷嘗試”的原因所在,但在大規模應用前,儲能技術的迭代和驗證是否充分,國家和企業層面都需要為此做好充分準備。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