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勤中國發布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內地IPO市場共有85只新股,融資規模達1799億元,在電池新能源領域,14家申請上市的鋰電企業有進展。除去終止上市的武漢藍電,募集資金190億元。其中募集資金最多的是騰遠鈷業,募集54.78億元,在德勤中國一季度融資數據中名第四。
不過,雖然此次上市的鋰電企業“野心”不大,但市場歡迎度很高,其中已經上市的兩家企業銅冠銅箔和騰遠鈷業,銅冠銅箔計劃募集資金為11.97億元,實際募集資金35.79億元;騰遠鈷業計劃募集資金為21.98億元,實際募集資金54.78億元,均大幅超出計劃募資。
鋰電材料生產最受追捧
具體來看,科創板共有3家,創業板共有12家。如果以主營來看,很明顯鋰電材料企業最多,只有華寶新能和紫建電子明確是以鋰電池為主要生產對象,其他均為鋰電材料的生產企業。其中銅冠銅箔、德福科技、中一科技主要募集資金用來生產鋰電銅箔,湖北萬潤、天力鋰能、盟固利用來生產正極材料,騰遠鈷業以三元材料所需鈷、鎳為主要生產對象,帕瓦股份生產三元前驅體,瑞泰新材和華盛鋰能分別生產電解液和電解液添加劑,信德新材生產負極包覆材料,另外有一家終止申請程序的武漢藍電是做電池測試設備。
有文章分析我國汽車零部件國產化在合資歷程中鎩羽而歸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建立起完整的上游供應鏈條,而單靠汽車廠的耕耘難以做到兼顧。顯然我國在新能源車產業鏈條中構建起了極其豐富的上下游矩陣,鋰電作為新能源車最重要的設備之一本身也構建了極其豐富的上下游產業鏈條。尤其是隨著鋰電原來資源的緊俏帶來的價格暴漲,吸引了更多的企業進入這一行業,為鋰電池生產持續賦能,從一季度申請上市鋰電企業的側重點就可以看到,上游生產,依舊是投資的重點所在。
上市地越來越豐富
除了國內A股市場,赴港上市也成為了很多國內新能源產業鏈公司的首選。1月28日,格派鎳鈷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發行H股上市;2月15日,鎳全產業鏈服務商力勤資源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計劃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3月11日,鋰電巨頭中創新航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此前有消息稱,中創新航此次IPO擬募資15億美元,有望成為2022年迄今香港最大規模的IPO。
在造車新勢力方面,除已經在港股上市的小鵬、理想之外,蔚來也于3月10日通過介紹方式在香港交易所完成上市,首日開盤價為160港元。此外,3月17日晚,零跑汽車也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書。有消息表明,合眾新能源(哪吒汽車)、華人運通(高合汽車)兩家造車新勢力也將在合適的時機赴港上市。
3月17日,國軒高科公告宣布,公司擬籌劃境外發行全球存托憑證(GDR)并在瑞士證券交易所上市,用來擴大公司產品全球市占率,拓寬海外金融融資能力,保障公司國際化戰略發展的金融需求。杉杉股份也發布公告稱,公司擬籌劃境外發行全球存托憑證(GDR)并在瑞士證券交易所上市,提升公司的海外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拓寬海外金融融資能力,為公司的國際化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和金融資源保障。
今年以來,監管層再度密集表態支持中國企業境外上市。3月16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專題會議,會議提出中國政府繼續支持各類企業到境外上市。證監會在隨后的擴大會議上表示,將在國務院金融委統一指揮協調下,抓緊推動企業境外上市監管新規落地,支持各類符合條件的企業到境外上市,保持境外上市渠道暢通。國家對境外上市的支持力度加大,以后也將有更多企業走向海外上市。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