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上海鋼聯發布數據顯示,部分鋰電材料報價繼續上漲,電池級碳酸鋰漲4500元/噸,均價報55.9萬元/噸,直逼56萬元/噸。
雖然,碳酸鋰價格能否如此前行業人士預測漲到60萬元/噸還是未知,但是現在的高價已經讓電池及相關企業有苦難言。
面對鋰電池材料價格一路水漲船高,更多電池技術被行業青睞,以鈉電池為例,被認為是鋰電池的重要補充技術,已被市場推入產業化加速的進程中。
1 傳藝科技/鈉創新能源鈉電項目率先“投產”
鈉電新貴傳藝科技近段時間一直被行業和資本重點關注,其鈉電池項目也傳來新進度。
10月17日,傳藝科技控股孫公司傳藝鈉電正式舉辦了鈉離子電池中試線投產儀式。
據了解,傳藝鈉電中試線總投資約5000萬元,購置了設備100余臺套,建成年產200MWh鈉離子中試線及相應配套的正極材料和負極材料產線。
其中試線生產的鈉離子電池產品單體能量密度達到150Wh/kg-160Wh/kg,循環次數不低于4000次。經過三個多月的建設、安裝調試,目前已具備投產條件。
從傳藝科技此前透露規劃來看,中試線已經正式投產,目前正在加快10GWh鈉電池項目建設,預計明年一期2GWh投產,接著二期8GWh項目也會投產,整體速度大幅提前。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下游需求旺盛,傳藝科技將項目二期部分產能建設前移,調整為一期4.5GWh產能建設,二期產能建設情況則將視一期項目進展情況制訂后續擴產計劃。
如鋰電池產業一般,一體化建設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有力方式,傳藝科技為穩定市場和供應,也在布局鈉電材料項目。
據悉,傳藝鈉電15萬噸電解液項目一期已于10月23日開工建設,預計今年12月底建設完成,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后,可滿足百GWh鈉離子或者鋰離子電池需求。
無獨有偶,還有一家鈉電新銳企業也在加速相關項目的投產。
10月25日,鈉創新能源紹興“年產4萬噸鈉離子正極材料項目”(一期)宣布正式投產,可生產鐵酸鈉三元正極材料等在內的鈉離子電池關鍵材料以及鐵酸鈉基正極材料前驅體及正極材料。
此外,根據規劃,鈉創新能源今年將完成3000噸正極材料和500噸電解液的投產,在未來的3-5 年內,分期建設8萬噸正極材料和配套電解液生產線。
不得不說,以上項目的“打樣”,為資本和新入局企業創造了機會。
2 多家鈉電企業獲資本加持
實際上,鈉電池的風刮了很久。
2021年,寧德時代發布第一代鈉電池后,繼而再次引爆行業。起點研究(SPIR)預測,到2025年,全球鈉電池潛在替代市場空間達到465GWh,且截至目前全球范圍類已經有近100家企業進行布局,致力于鈉電池產業化發展。
面對千億級規模的市場,市場涌現出多家新星鈉電企業,且眾多資本已經伸出“觸手”。起點鋰電觀察到,今年內多家鈉電企業獲得融資,投資者不乏跨界的行業巨頭和本專注于鋰電池領域的企業。
比如,10月25日,鈉創新能源項目投產的同一天,宣布完成A輪融資,由鈉創老股東淮海控股集團領投,安豐創投、維科技術(600152)與珠海瑞元秋實跟投。
據悉,鈉創新能源與投資者維科技術正在進行深度合作,將互相支持對方項目的投建。
9月2日,鈉離子電池研發新銳創業企業為方能源宣布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A+輪融資,由萃英鈉能獨家投資,募集資金將主要用于鈉離子電池材料產線及電芯產線建設、增加研發投入以及市場拓展。
據悉,目前為方能源已經完成正極、負極、電解液、隔膜和集流體等材料的定型,鈉電材料中試產線、電芯中試線已經搭建完畢,產能到達100MWh/年。
其研發的水系鈉離子電池產品,其能量密度達100-120Wh/kg,循環次數到8000次,-30℃溫度下容量保持率達70%以上,材料成本比鋰電池降低40%以上。公司計劃2023年5月完成1GWh產線建設。
8月,珈鈉能源完成近數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順為資本獨家投資,資金將主要用于中試線搭建、廠房建設、人員擴充等方面。
據悉,順為的背后是小米,而小米的投資不僅在鈉電池領域,其還投資了多家鋰電池企業。
同在8月,電池材料供應商華鈉新材完成4500萬元的新一輪融資,投資方為美聯新材、架橋投資、中投德勤投資、世紀星河天使創業投資、深圳華鈉創新基金。
今年4月,中科海鈉宣布完成A+輪融資,華為旗下深圳哈勃參投。
中科海鈉是相對早布局鈉電領域的企業,其研發的鈉離子電池目前能量密度已達到145Wh/kg。
更早在3月,眾鈉能源宣布完成由碧桂園創投獨家領投的Pre-A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于擴充研發及量產技術團隊。
在此之前,眾鈉能源還獲得了種子輪、天使輪等2輪融資,均為同創偉業領投。
國外市場上,各企業對鈉電池的研發也在進行中,比如英國Faradion公司、美國Natron Energy、Aquion Energy公司、法國Tiamat、瑞典Altris等。
且今年3月,Altris也宣布完成了960萬歐元融資,由Molindo Energy、瑞典Northvolt以及EIT InnoEnergy進行投資。
3 量產難點不可忽視
可以確定,在資本和技術的支持下,鈉電池的產業化將會進一步提速,但目前需要解決的量產難題同樣不可忽視。
一方面是供應鏈并不穩定,驗證周期長。據起點鋰電觀察,2022年投產的鈉電相關項目并不多,大部分企業處于研發和試產階段,并其根據規劃來看,部分項目投產時間集中在明年年底和2024年,因此,短期材料供應并不穩定,不能支撐鈉電池產業化的應用。
另一方面是技術難關,能量密度需要提升。目前市場鈉電池能量密度集中在140-160Wh/kg之間,不能滿足動力市場需求,因此,鈉電們要想尋求更多的市場空間,能力密度的考驗將必須面對。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