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歷經2年多醞釀和立法程序后,于2023年8月17日生效。這一法規旨在確保歐盟內消費的重要商品以低碳、環保、循環、安全等可持續的方式生產和貿易,是面向電池全生命周期的全面監管框架,適用投放歐盟市場的各類電池。法規緊扣保障歐盟市場有效運作、防范環境影響和安全挑戰的目標,規定了電池可持續性、安全性、標簽、標記和信息,生產者責任延伸、廢電池收集和處理的最低要求,以及盡職調查、綠色公共采購等方面的要求。其中還規定,限制電池中有害物質(汞、鎘、鉛)的使用,明確關鍵原材料(鈷、鉛、鋰、鎳)的回收比例,推行碳足跡聲明、性能等級和強制閾值,開展礦物和金屬盡職調查,應用數字電池護照。
歐盟發揮規則制定優勢,確定嚴格的電池監管框架,必將對全球電池產業鏈、生態圈產生深遠影響。而我國作為全球重要的電池技術創新策源地、產業聚集區和歐盟電池主要供應國之一,也將受到“歐盟電池法規”的影響。一方面,歐盟市場對電池性能、可持續性、安全性、透明度更嚴格更全面的監管,將倒逼電池出口企業加強創新、改進產品、優化管理,加快打造負責任、可持續價值鏈,加速電池產品迭代更新和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由于國內電池企業在碳足跡、回收利用、盡職調查、電池護照等方面與歐盟要求尚存差距,開展相關合規工作將縮小電池產品在成本等方面的競爭優勢,且面臨違規違約、失去客戶、敏感信息泄露等風險,可能影響電池產品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和占有率。
四川省鋰礦資源儲量居全國之首,是動力電池等電池產能西移的重要承載地,擁有動力電池上下游企業200余戶,動力電池產量占全國的六分之一。《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決定》將電池產業作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方面,要求提高鋰電等材料技術水平,打造動力電池等具有行業引領力的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發展分布式能源和新型儲能。面對“歐盟電池法規”實施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建議在堅持全國一盤棋的基礎上,統籌短期與長期、前端與后端、內銷與出口,針對目標市場監管框架規則的變化,推動電池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未雨綢繆、主動應變,鞏固和提升價值鏈競爭優勢,推動電池產業綠色化、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培育外貿新動能。
優化電池產業營商環境。加強規劃政策引導,優化電池產業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復投資和建設,高標準打造一批電池產業功能區和生態圈。制定實施支持電池全產業鏈發展的政策標準,引導企業迭代研發和生產性能更優、安全環保的電池產品。建立覆蓋發改、商務、經信、能源、生態環境等部門的工作協調機制,加強歐盟電池政策規則的跟蹤研究和解讀培訓。建立綠色貿易服務平臺,穩妥推行電子電池護照,引導企業對標國際開展碳足跡盤查和認證。發揮清潔能源、水鐵物流等優勢,營造電池產業鏈高比例使用綠色電能、采用綠色物流的要素保障環境。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健全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及相關金屬原料的回收利用體系,推進規范回收、高值利用和無害處置,形成產業閉環和良性循環。
發揮頭部企業牽引作用。發揮電池產業頭部企業領頭羊作用,把握歐盟監管要求落地時間表和節奏,適度超前、積極有序推進相關應對工作。推行生態設計,采用易回收、易分離、易資源化利用等設計方式,確保設計階段優先選用環境友好型材料和工藝,逐步提升鈷、鉛、鋰、鎳等再生材料使用占比。開展綠色制造,推廣低碳環保原(材)料和燃料,加強節能降碳改造和數字化升級,建設零碳工廠、綠色園區。探索通過自主回收、聯合回收或委托回收等模式,構建國內和海外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規范開展供應鏈盡職調查,定期開展碳盤查和認證,銜接國內外環境信息披露和碳足跡要求。深化與歐盟合作伙伴的合作,提升電池產品硬件和軟件的合規水平。
推動全產業鏈轉型升級。推動電池全產業鏈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要求,緊扣礦物開發及基礎鋰鹽、正負極材料、隔膜、電解液、關鍵部件等制造和運輸環節,通過推行清潔高效用能、綜合循環利用、綠色倉儲物流、工業互聯網、碳抵消等途徑,推動更多企業開展全綠電、碳足跡、碳中和等實踐,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引導產業鏈企業開展綠色采購和綠色消費,將綠色化、數字化作為電池產業供應商選擇的重要參考,實現“1+1>2”的疊加效益。利用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構建銜接國際的碳足跡基礎數據和統計核算方法體系,建立健全全產業鏈信息精準采集和高效溯源體系,實施全供應鏈的透明化數字管理。
(作者單位:四川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天府永興實驗室)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