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與通威集團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暨阜康市人民政府與永祥股份投資協議簽約儀式在烏魯木齊市隆重舉行。永祥股份在新疆巨資打造的太陽能光伏一體化項目由此啟動。全國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張榕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自治區主席努爾白克力,中央統戰部副部長黃躍金,以及新疆昌吉州、阜康市等相關領導蒞臨簽約儀式。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四川巨星集團董事長唐光躍,通威集團常務副總裁禚玉嬌、永祥股份董事長馮德志等出席簽約儀式。
該一體化項目中,規模為年產50000噸的多晶硅項目將采用永祥法多晶硅生產工藝生產優質太陽能級多晶硅,產品主要配套供給永祥股份自有太陽能硅片和電池項目。項目將根據市場情況分三期開發,建設周期5年左右。該工藝實現化學物料全封閉循環,無傳統工藝的四氯化硅廢物產生,所有固體和液體物全部封閉處理后,全部達標排放。其各項工藝技術指標優于2010年國務院103號文《多晶硅準入條件》的各項規定,項目確保符合國家環保、安全和節能規定。
其中,3GW的太陽能硅片及電池項目將分兩期開發,開發周期五年左右。項目工藝技術以公司自產的太陽能級高純多晶硅為原材料,引進當前國際最先進的太陽能硅片和光伏電池生產技術,配合自主研發的高效光伏電池生產技術,確保公司產品達到國際一流水平。電力車間配套項目規模為五座各35萬千瓦的火力發電機組,項目計劃五年建設完成。
業內人士指出,該項目的簽約是通威集團在新能源領域加大、加快投資的又一大手筆,也是繼通威集團在初步形成以樂山、成都和甘孜州理塘三地聯動的新能源產業鏈打造成型后,在光伏產業延伸和完善產業鏈條的又一重大布局,新疆項目投產后,將改變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區域布局和市場競爭格局,并將由此形成通威集團新能源產業的四川和新疆雙基地發展布局。
劉漢元在簽約儀式上指出,隨著全球經濟快速增長,能源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該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人類未來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將受到嚴重影響,加快新能源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生物質能、水能發電、風能發電和太陽能發電都是可供人類利用的可再生新能源。但綜合來看,從可開發的資源蘊含量、所占比例、各種發電方式的碳排放量等多個角度來看,太陽能發電是目前可以使用的能源中最清潔、最環保、最經濟的可持續能源。同時,太陽能光伏發電還可以在解決中國西部、南方、西北等偏遠地區老百姓用電和脫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此,無論站在企業社會責任還是經濟責任的角度,太陽能光伏產業都值得一大批人參與進去,并盡快加大推動這個行業的發展。
基于這樣一種判斷和認識,2006年底通威進軍到太陽能光伏產業這一新能源領域。2008年9月,通威集團與四川巨星集團聯合在樂山市投資的1萬噸永祥多晶硅項目一期年產1000噸項目順利投產。從開工建設到產品出爐,通威用了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開創了從立項到投產的國內外行業最快建設速度,創造了同種尺寸、規格單爐產量最高,同級別純度最高等多項行業紀錄,在行業技術、自主創新、節能減排、產品質量、建設速度等方面都實現了巨大突破。作為通威集團太陽能產業鏈條的上游,永祥多晶硅二期3000噸項目今年8月底已全面投產,正在快速施工中的年產6000噸多晶硅項目預計明年6月底前投產,2012年通威集團多晶硅總產能將達到1萬噸。此外,2010年11月,通威開始在太陽能資源豐富,但電力供給緊張且經濟欠發達的理塘縣,投資870萬元,建設300KWp太陽能光伏并網電站,今年3月30日完工,4月12日正常運行。至此,通威集團在河北豐寧和四川理塘已經修建了五個公益性質的光伏發電站,勾勒出了通威集團進軍新能源領域的完整太陽能產業鏈。
通威自2006年入主太陽能光伏新能源領域以來,被媒體譽為中國新能源第一人的劉漢元積極參與行業的建設和發展,積極參加國際性的新能源峰會和論壇,并通過全國政協提案、大會發言反映社情民意,同時出版新能源專著、多次接受媒體專訪等形式為新能源產業發展鼓與呼。從2008年開始,劉漢元在全國兩會上先后提出了十余篇有關新能源產業的提案或發言,如2008年的《加快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構建國家能源安全供應體系》;2009年的《將光伏產業納入擴大內需政策扶持范疇》、《光伏產業是帶動經濟走出金融危機的火車頭》、《出臺基本電價保底收購政策促進我國光伏產業發展》、2010年的《各種新能源比較研究與我國新能源戰略選擇》、《充分利用西部光伏資源加快建設我國新能源基地》等。其中在2009年的政協常委會上,劉漢元常委提出出臺基本電價保底收購政策的建議,并指出補貼電價初期可設定為1.2元/千瓦時,時至今日,發改委在進行了相關調研的基礎上,于今年7月24日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首次對中國光伏發電標桿上網電價進行了規定,上網電價為1-1.15元/千瓦時,與之不謀而合,這是我國光伏發電上網電價的第一個文件,對我國啟動光伏市場具有重大意義,必將成為整個光伏行業的強心劑。
在2011年全國兩會上,劉漢元又以《為我國和平崛起營造良好內外部環境》、《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支撐我國和平崛起》、《我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十二五規劃目標有待調高》的提案和大會發言,繼續闡述太陽能光伏產業對構建我國甚至世界能源戰略安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關于《為我國和平崛起營造良好內外部環境》的提案日前得到國家能源局的明確回復,“當前,國家已根據光伏發電項目社會平均投資成本和資源狀況對光伏發電上網電價進行了研究測算,形成了初步的光伏發電上網價格形成機制。對非招標項目,按一定時期內地面大型并網光伏電站社會平均成本統一核定上網電價,并將根據項目投資成本及技術進步情況等因素適時調整,對中央財政資金補貼的項目按當地脫硫燃煤發電企業標桿上網電價執行。”
劉漢元分析指出,目前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實用水平在15-20%之間,這一比例大約是太陽能通過水稻、小麥、玉米等植物,固化為人類可食用生物能效率的30倍,是通過玉米生產乙醇的100倍。隨著世界經濟向低碳方式的轉變,太陽能光伏發電將以其自身接近零碳排放,而尤具優勢。因此不難看出,太陽能是我們目前可使用的清潔能源中一次性轉換效率最高,使用最簡單、最可靠、最經濟的清潔能源。從經濟角度考慮,如果電價以1元標準計算,則1畝土地可以創造10-20萬人民幣左右的財富。而目前1畝土地每年僅可以創造相當于平均0.3噸糧食的財富價值,以每噸糧食5000元人民幣計算,相當于1畝土地直接創造財富價值1500元。這樣對比,1畝土地用來進行太陽能發電,土地的價值就遠遠高于通過生產糧食產品獲得的財富,二者之間是66-133倍左右的巨大財富差異,所以,光伏發電是單位土地面積財富輸出的最佳形式。值得強調的是,這種單位土地面積財富輸出的比較,并非擠占我國現有的良田沃土,更多是利用我國西部地區光照強烈的沙漠、戈壁、荒灘、荒坡等地區,尤其是利用現有100多萬平方公里的沙漠化土地。這些地區主要分布在太陽能資源豐富的西北和西南地區,假設將這些沙漠化土地的1%,用來安裝并網光伏發電系統,按目前較保守的100Wp/m2技術水平計算,裝機容量即可達10億千瓦。
“作為21世紀最重要的能源物質,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類能源正逐漸枯竭,人類由此開始面臨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增長、國際國內能源危機的日漸嚴峻、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以及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強烈要求,能源戰略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共識,依托科技進步,大規模尋找、開發可再生替代能源已勢在必行”,2010年6月6日,由劉漢元與人聯合著述的新能源專著《能源革命:改變21世紀》首發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該書得到了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昌智以及全國政協副主席黃孟復三位領導的鼎力推薦。同時,成思危副委員長還為該書親筆作序。該書以睿智的觀點、新銳的見解、精準的論述、翔實的數據,對能源、環境、經濟、社會做出了全面、系統的思考,并以物理經濟學的跨界視野,探索能源與人類大歷史的關系,對新世紀能源問題和能源安全命題展開了深度剖析。
2011年全國兩會上,作為全國政協常委的劉漢元指出,2010年我國以近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體、以近39.8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總量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和平崛起勢不可擋,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和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多級化趨勢下,中國經濟發展表現出來的強勁勢頭,以及由此可能導致的世界性秩序重構,已讓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高度警惕,并以氣候、環境、匯率、資源等各種全球性問題,質疑和渲染中國軍事、政治、能源、糧食、人口等各種威脅,給我國經濟發展與和平崛起帶來異常復雜的國際環境。所以,他認為,面對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以及由此延伸到國家形象塑造、大國道義堅守等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都需要與世界各國一道,搶抓時代機遇,全力搶占太陽能光伏產業這全球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制高點,真正把新能源產業的動力釋放出來,把大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光伏產業必將以其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規模,成為全球未來經濟發展的最大引擎,也必將推動我國率先邁入清潔能源時代,確保我國能源戰略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長治久安,中國的和平崛起也就有了重要支撐和途徑。
當前中國光伏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它必將很快走上專業化、現代化、規模化的發展道路,劉漢元先生希望依托四川永祥多晶硅公司一期工程成功建設積累的寶貴經驗,依托以節能減排和循環利用為導向的先進生產工藝,通過進一步的強化管理、技術創新、產業聯動,通過二期以及不久之后的三期工程的逐步建設和投產,逐漸形成一條從單晶硅、多晶硅到太陽能電池板組件生產、太陽能發電、應用的完整的通威新能源產業鏈條,力爭成為世界級的太陽能光伏企業和世界級清潔能源公司,并與國內同行一起,共同助推中國光伏產業的快速成長,譜寫我國多晶硅及新能源發展的嶄新篇章。
該一體化項目中,規模為年產50000噸的多晶硅項目將采用永祥法多晶硅生產工藝生產優質太陽能級多晶硅,產品主要配套供給永祥股份自有太陽能硅片和電池項目。項目將根據市場情況分三期開發,建設周期5年左右。該工藝實現化學物料全封閉循環,無傳統工藝的四氯化硅廢物產生,所有固體和液體物全部封閉處理后,全部達標排放。其各項工藝技術指標優于2010年國務院103號文《多晶硅準入條件》的各項規定,項目確保符合國家環保、安全和節能規定。
其中,3GW的太陽能硅片及電池項目將分兩期開發,開發周期五年左右。項目工藝技術以公司自產的太陽能級高純多晶硅為原材料,引進當前國際最先進的太陽能硅片和光伏電池生產技術,配合自主研發的高效光伏電池生產技術,確保公司產品達到國際一流水平。電力車間配套項目規模為五座各35萬千瓦的火力發電機組,項目計劃五年建設完成。
業內人士指出,該項目的簽約是通威集團在新能源領域加大、加快投資的又一大手筆,也是繼通威集團在初步形成以樂山、成都和甘孜州理塘三地聯動的新能源產業鏈打造成型后,在光伏產業延伸和完善產業鏈條的又一重大布局,新疆項目投產后,將改變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區域布局和市場競爭格局,并將由此形成通威集團新能源產業的四川和新疆雙基地發展布局。
劉漢元在簽約儀式上指出,隨著全球經濟快速增長,能源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該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人類未來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將受到嚴重影響,加快新能源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生物質能、水能發電、風能發電和太陽能發電都是可供人類利用的可再生新能源。但綜合來看,從可開發的資源蘊含量、所占比例、各種發電方式的碳排放量等多個角度來看,太陽能發電是目前可以使用的能源中最清潔、最環保、最經濟的可持續能源。同時,太陽能光伏發電還可以在解決中國西部、南方、西北等偏遠地區老百姓用電和脫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因此,無論站在企業社會責任還是經濟責任的角度,太陽能光伏產業都值得一大批人參與進去,并盡快加大推動這個行業的發展。
基于這樣一種判斷和認識,2006年底通威進軍到太陽能光伏產業這一新能源領域。2008年9月,通威集團與四川巨星集團聯合在樂山市投資的1萬噸永祥多晶硅項目一期年產1000噸項目順利投產。從開工建設到產品出爐,通威用了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開創了從立項到投產的國內外行業最快建設速度,創造了同種尺寸、規格單爐產量最高,同級別純度最高等多項行業紀錄,在行業技術、自主創新、節能減排、產品質量、建設速度等方面都實現了巨大突破。作為通威集團太陽能產業鏈條的上游,永祥多晶硅二期3000噸項目今年8月底已全面投產,正在快速施工中的年產6000噸多晶硅項目預計明年6月底前投產,2012年通威集團多晶硅總產能將達到1萬噸。此外,2010年11月,通威開始在太陽能資源豐富,但電力供給緊張且經濟欠發達的理塘縣,投資870萬元,建設300KWp太陽能光伏并網電站,今年3月30日完工,4月12日正常運行。至此,通威集團在河北豐寧和四川理塘已經修建了五個公益性質的光伏發電站,勾勒出了通威集團進軍新能源領域的完整太陽能產業鏈。
通威自2006年入主太陽能光伏新能源領域以來,被媒體譽為中國新能源第一人的劉漢元積極參與行業的建設和發展,積極參加國際性的新能源峰會和論壇,并通過全國政協提案、大會發言反映社情民意,同時出版新能源專著、多次接受媒體專訪等形式為新能源產業發展鼓與呼。從2008年開始,劉漢元在全國兩會上先后提出了十余篇有關新能源產業的提案或發言,如2008年的《加快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構建國家能源安全供應體系》;2009年的《將光伏產業納入擴大內需政策扶持范疇》、《光伏產業是帶動經濟走出金融危機的火車頭》、《出臺基本電價保底收購政策促進我國光伏產業發展》、2010年的《各種新能源比較研究與我國新能源戰略選擇》、《充分利用西部光伏資源加快建設我國新能源基地》等。其中在2009年的政協常委會上,劉漢元常委提出出臺基本電價保底收購政策的建議,并指出補貼電價初期可設定為1.2元/千瓦時,時至今日,發改委在進行了相關調研的基礎上,于今年7月24日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首次對中國光伏發電標桿上網電價進行了規定,上網電價為1-1.15元/千瓦時,與之不謀而合,這是我國光伏發電上網電價的第一個文件,對我國啟動光伏市場具有重大意義,必將成為整個光伏行業的強心劑。
在2011年全國兩會上,劉漢元又以《為我國和平崛起營造良好內外部環境》、《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支撐我國和平崛起》、《我國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十二五規劃目標有待調高》的提案和大會發言,繼續闡述太陽能光伏產業對構建我國甚至世界能源戰略安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關于《為我國和平崛起營造良好內外部環境》的提案日前得到國家能源局的明確回復,“當前,國家已根據光伏發電項目社會平均投資成本和資源狀況對光伏發電上網電價進行了研究測算,形成了初步的光伏發電上網價格形成機制。對非招標項目,按一定時期內地面大型并網光伏電站社會平均成本統一核定上網電價,并將根據項目投資成本及技術進步情況等因素適時調整,對中央財政資金補貼的項目按當地脫硫燃煤發電企業標桿上網電價執行。”
劉漢元分析指出,目前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實用水平在15-20%之間,這一比例大約是太陽能通過水稻、小麥、玉米等植物,固化為人類可食用生物能效率的30倍,是通過玉米生產乙醇的100倍。隨著世界經濟向低碳方式的轉變,太陽能光伏發電將以其自身接近零碳排放,而尤具優勢。因此不難看出,太陽能是我們目前可使用的清潔能源中一次性轉換效率最高,使用最簡單、最可靠、最經濟的清潔能源。從經濟角度考慮,如果電價以1元標準計算,則1畝土地可以創造10-20萬人民幣左右的財富。而目前1畝土地每年僅可以創造相當于平均0.3噸糧食的財富價值,以每噸糧食5000元人民幣計算,相當于1畝土地直接創造財富價值1500元。這樣對比,1畝土地用來進行太陽能發電,土地的價值就遠遠高于通過生產糧食產品獲得的財富,二者之間是66-133倍左右的巨大財富差異,所以,光伏發電是單位土地面積財富輸出的最佳形式。值得強調的是,這種單位土地面積財富輸出的比較,并非擠占我國現有的良田沃土,更多是利用我國西部地區光照強烈的沙漠、戈壁、荒灘、荒坡等地區,尤其是利用現有100多萬平方公里的沙漠化土地。這些地區主要分布在太陽能資源豐富的西北和西南地區,假設將這些沙漠化土地的1%,用來安裝并網光伏發電系統,按目前較保守的100Wp/m2技術水平計算,裝機容量即可達10億千瓦。
“作為21世紀最重要的能源物質,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類能源正逐漸枯竭,人類由此開始面臨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挑戰。特別是近幾年,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增長、國際國內能源危機的日漸嚴峻、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以及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強烈要求,能源戰略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共識,依托科技進步,大規模尋找、開發可再生替代能源已勢在必行”,2010年6月6日,由劉漢元與人聯合著述的新能源專著《能源革命:改變21世紀》首發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該書得到了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昌智以及全國政協副主席黃孟復三位領導的鼎力推薦。同時,成思危副委員長還為該書親筆作序。該書以睿智的觀點、新銳的見解、精準的論述、翔實的數據,對能源、環境、經濟、社會做出了全面、系統的思考,并以物理經濟學的跨界視野,探索能源與人類大歷史的關系,對新世紀能源問題和能源安全命題展開了深度剖析。
2011年全國兩會上,作為全國政協常委的劉漢元指出,2010年我國以近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體、以近39.8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總量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和平崛起勢不可擋,發展步伐進一步加快。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和國際政治、經濟格局多級化趨勢下,中國經濟發展表現出來的強勁勢頭,以及由此可能導致的世界性秩序重構,已讓國際社會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高度警惕,并以氣候、環境、匯率、資源等各種全球性問題,質疑和渲染中國軍事、政治、能源、糧食、人口等各種威脅,給我國經濟發展與和平崛起帶來異常復雜的國際環境。所以,他認為,面對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以及由此延伸到國家形象塑造、大國道義堅守等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都需要與世界各國一道,搶抓時代機遇,全力搶占太陽能光伏產業這全球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制高點,真正把新能源產業的動力釋放出來,把大家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光伏產業必將以其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市場規模,成為全球未來經濟發展的最大引擎,也必將推動我國率先邁入清潔能源時代,確保我國能源戰略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長治久安,中國的和平崛起也就有了重要支撐和途徑。
當前中國光伏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它必將很快走上專業化、現代化、規模化的發展道路,劉漢元先生希望依托四川永祥多晶硅公司一期工程成功建設積累的寶貴經驗,依托以節能減排和循環利用為導向的先進生產工藝,通過進一步的強化管理、技術創新、產業聯動,通過二期以及不久之后的三期工程的逐步建設和投產,逐漸形成一條從單晶硅、多晶硅到太陽能電池板組件生產、太陽能發電、應用的完整的通威新能源產業鏈條,力爭成為世界級的太陽能光伏企業和世界級清潔能源公司,并與國內同行一起,共同助推中國光伏產業的快速成長,譜寫我國多晶硅及新能源發展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