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山東省農民收入呈現出較快增長的態勢: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3000元,達3150.5元,居全國第8位;同比增長6.7%,比全國高0.8個百分點,比全省近五年平均增速高1.5個百分點,為五年來的最高增速。展望2004年,我省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機遇,農民增收面臨著更為有利的條件,農民收入將順利實現全年增長的目標。
一、2003年農民收入呈全面增長態勢
(一)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第一產業收入增勢突出。第一產業收入包括農業及林牧漁業收入,2003年我省農民人均從第一產業獲得的收入為1398.3元,同比增長7.3%,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為44.4%,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其中,農業收入為1124.0元,增長8.6%;牧業收入為222.2元,增長4.4%;林業收入為37.9元,增長6.5%。
2003年我省農民農業收入較快增長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質量效益型農業增勢明顯。2003年我省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已達2500多萬畝,超過小麥播種面積的一半,多數地區采用地膜覆蓋、種子包衣等新技術,推廣使用新品種,提高了玉米、大豆等秋糧生產的科技含量,農民出售糧食現金收入穩定增長,人均達400.8元,增長3.8%。蔬菜、棉花等生產的規模效益和比較效益明顯提高。2003年我省蔬菜瓜果的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上升到20%以上。其中,冬春設施蔬菜、無公害蔬菜等優勢最為突出,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35%以上。目前我省蔬菜70%以上銷往外省,出口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強,蔬菜種植效益提高,拉動農民收入快速增長。農民出售蔬菜現金收入人均327.7元,增長11.6%。由于價格的大幅度提高和總量的擴大,農民棉花增勢迅速,人均出售棉花現金收入人均191.5元,增長33.7%。
(二)勞動力轉移加快,非農產業收入持續增長。非農產業收入是指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扣除第一產業收入外的所有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四大部分。據全面統計,2003年我省農村轉移勞動力(主要為非農就業勞動力)達1453.6萬人,同比增長9.8%,占農村勞動力的比重為39.1%。非農就業勞動力增加,農民從非農產業獲得的收入穩定增長。2003年我省農民從非農產業獲得的收入為1752.2元,增長6.1%。從構成分析,主要有以下特點:
1、工資性收入增長6.1%。工資性收入是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僅次于種植業收入的第二個重要來源。2003年我省農民工資性收入為1095.5元,增長6.1%。其中,農民人均在本鄉地域內勞動得到的工資性收入為559.6元,增長7.0%,對工資性收入增長的貢獻最大,達到58.5%;農民人均鄉外務工收入280.4元,增9.7%。
2、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增長5.8%。2003年全省農民人均從家庭經營二、三產業得到的純收入為476.1元,增長5.8%。其中,人均第二產業純收入148.6元,增長4.6%;人均第三產業純收入327.5元,增長6.4%。
3、財產性收入增長18.9%。2003年,全省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為63.9元,增長18.9%。增長原因主要是土地征用補償等收入增長。農民人均土地征用補償收入為18.2元,增長50.0%,占財產性收入的28.5%,比上年提高5.9個百分點。
4、轉移性收入增長1.6%。2003年,我省農民人均轉移性收入為116.7元,增長1.6%。增長原因主要是城市親友贈送收入和離退休金、養老金增長,2003年農民人均城市親友贈送收入為20元,增長7.8%;離退休金、養老金17.2元,增長7.2%。
(三)收入較高的戶數增加較快,非農戶收入最高。2003年,在全省抽樣調查戶中,人均純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戶占到15.5%,比上年提高了3.3個百分點。從農戶類型分析,非農戶人均純收入最高,為6348.7元。依次是:非農業兼業戶人均純收入為3519.9元,農業兼業戶人均純收入為2841.8元,純農戶人均純收入為2542.1元。根據不同類型農戶勞動力、農民二三產業收入構成等指標初步匡算,一個農村勞動力在2003年從事一、二、三產業獲得的純收入分別在4000元、9500元、7500元左右,也就是說,一個農民工分別從事二、三產業獲得的純收入是從事第一產業獲得的純收入的2.4倍和1.9倍。隨著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流動加快,非農產業收入尤其是農民外出打工收入將成為地區農民增收的主渠道。
(四)主要農產品價格上升,農民貨幣性收入較快增長。2003年受國內外農產品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主要農產品價格上揚,農民貨幣性收入較快增長。2003年,農民出售玉米、蔬菜、豬肉等價格增長10%以上,棉花、油料等價格增長30%以上,由此帶動農民貨幣性收入較快增長。2003年農民貨幣性純收入為2742.8元,比上年增長9.9%,占純收入的比重為87.1%,比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農民人均實物純收入為407.7元,下降11.1%。2003年,因農產品價格的回升,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提高1.2個百分點以上。
總的看,2003年全省上下圍繞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的中心任務和基本目標,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采取了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擴大農民就業、確保糧食安全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并克服了“非典”疫情和局部洪澇災害等嚴重影響,保持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農民收入呈現較快增長態勢。但農民增收也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
1、增收缺乏長效和創新機制,結構性矛盾仍很突出
一是勞動力轉移質量不高,工資性收入偏低。2003年,我省60%以上的農民在本鄉內務工,90%左右的農民工靠自謀出路、親友轉移,處于無序流動狀態,而且農民的一些權益得不到保障,農民獲取的工資性收入偏低,與發達省份比差距大。2003年廣東、浙江、江蘇三省農民收入來自工資性收入分別為1966元、2613元、2189元,分別高于我省871元、1518元、1094元;非農產業的比例分別達到68.2%、81.1%和72.2%,分別高于我省12.6、25.5和16.6個百分點。
二是城鄉經濟發展不同步,收入差距繼續擴大。長期存在的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二元化格局,阻礙著城鄉之間資金、信息、人才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農村經濟滯后于城市經濟發展,農民收入上不去。2003年,全省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3.7%,城鎮居民收入增長10.3%,增速分別高于農民收入增速7個和3.6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由2002年的2.6:1擴大為2.7:1。
三是西部地區農民增收缺乏長效機制,地區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2003年我省東部地區的青島、煙臺、濰坊、威海四市和西部地區的德州、濱州、聊城、菏澤四市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4213元和2621元,差距為1592元,與2002年相比,這一差距擴大了238元。
四是高、低收入戶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按收入五等份分組,2003年高收入農戶人均6652.3元,比上年增8.0%;低收入農戶人均純收入1118.7元,比上年減少6.1%。高收入戶與低收入戶的收入差距由上年的4.17倍擴大為4.95倍,平均收入3000元以下的農戶占56%。
2、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農產品“賣難”問題依然存在
一方面,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村投入少,基礎設施又差,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生產波動大。另一方面國內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大批量的農產品還不適應市場對農產品日益多樣化、優質化和精細化的要求,不僅國內市場供求關系緊張,而且一些國家借此設置技術壁壘,變相實行貿易保護,國外農產品市場開拓難度加大,農產品“賣難”問題依然突出。而且,今年我國部分省發生“禽流感”疫情,目前看,春節前后銷售旺季已過,疫情對全省農民收入的影響并不顯著,但疫情對家禽及禽蛋未來市場的影響不可低估。如果疫情及時控制,短期內禽類產品的銷售可恢復正常,否則,此類產品將面臨價格速跌和銷售清淡的局面。尤其是禽蛋加工、出口企業及規模養殖村(戶)等,損失將更為嚴重。
3、失地農民逐漸增多,土地補償費等使用和管理欠規范
近年來,全省平均每年減少耕地40多萬畝,尤其是開發區用地利用率不到一半,還存在違規擅自圈占土地現象,失地農民的補償問題不能及時解決,而且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等發放不到位,使用和管理不規范,農民生活有后顧之憂。
4、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民隱性負擔還較重
農村稅費改革后,一些地方稅費改革不到位的問題也還存在,大部分地區的農林特產稅還沒有取消,農民負擔并沒有真正減下來。同時,農民婚喪嫁娶、教育、醫療、養老等隱性負擔還較重。據住戶調查,2003年農民人均教育服務消費支出同比增長12.3%,人均醫療費支出增長8.8%。
二、2004年農民收入形勢展望
展望2004年,農民增收的有利因素很多。一方面,1月份,中央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明確了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的總體要求,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力爭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另一方面,我省經濟發展總體判斷仍會在高位運行,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機遇。如果農業生產形勢穩定,全年農民收入將順利實現計劃增長5%的目標。
一是勞務收入仍是拉動農民增收的主導。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民工問題,我省各地紛紛清理各種妨礙城鄉勞動力合理流動的政策,使廣大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為解決農民工素質低的問題,省委、省政府又提出“綠色通道”培訓計劃,就業環境逐漸改善,農民外出打工的欲望逐步增強。而且隨著我省工業化、城市化戰略的推進,投資、消費、出口,尤其是農村投資高速增長,相應的將增加農民工的就業崗位。我省勞動力“西輸東接”工程已開始啟動,這些將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難得的機遇,農民勞務收入將穩定增長。
二是農業預期收益向好。今年全省優質小麥種植面積已超過總面積的一半以上。近10個優質小麥品種中,面包、高筋等專用小麥系列已大部分替代了進口小麥,吸引了“康師傅”、“白象”、“華龍”等國內知名品牌企業直接在山東建廠生產,全省三分之一的優質小麥以訂單的形式走向市場。而且我省從今年起將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進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以及優質小麥、專用玉米良種生產的專項補貼等,將會穩定農民種糧收益。受價格上漲等因素的推動,今年棉花、蔬菜、花生等播種面積將較快增長,尤其是棉花市場國內外形勢繼續走好。而且花卉、食用菌、中藥材等經濟作物市場看好,若產量和市場價格穩定,農民種植業收入將持續增長。
三是農民家庭經營中二、三產業收入將有明顯的增長。隨著農村經濟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加大,今年農民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尤其三產業收入將快速增長。一方面今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農村道路建設等投入加大,農民將直接或間接收益。另一方面由于餐飲、客運交通、旅游等產業是消費需求彈性非常高的產業,對環境高度敏感,我省經濟發展環境更為寬松,這些產業發展會非常快,將促進農民第三產業收入明顯增長。
四是農村改革繼續深化,農民減負增收。今年我省農村費稅、土地制度及糧食流通體制、金融體制改革等將有重大舉措。如,為確保失地農民生活有保障,我省將建立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土地補償標準也將會提高,還實行就業安置和養老并舉等措施,妥善安置失地農民,失地農民收益受到保障,后顧之憂將逐步解決。今年我省繼續暫停征收鄉村公益事業金,除煙草外全部取消農業特產稅,農業稅稅率降低一個百分點,有20%的縣將全部取消農業稅等。我省已把解決農村“路、水、電、醫、學”等問題納入工作重點。村村(行政村)通柏油路、通公交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低保制度等已經啟動,以省級扶貧縣和扶貧重點區為重點的扶貧開發工作也已展開,在農村繼續實行農民負擔“百分考核制”和“一票否決制”等,這些措施,將使全省農民再次減負增收。
——來源:中國統計信息網
一、2003年農民收入呈全面增長態勢
(一)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第一產業收入增勢突出。第一產業收入包括農業及林牧漁業收入,2003年我省農民人均從第一產業獲得的收入為1398.3元,同比增長7.3%,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為44.4%,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其中,農業收入為1124.0元,增長8.6%;牧業收入為222.2元,增長4.4%;林業收入為37.9元,增長6.5%。
2003年我省農民農業收入較快增長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質量效益型農業增勢明顯。2003年我省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已達2500多萬畝,超過小麥播種面積的一半,多數地區采用地膜覆蓋、種子包衣等新技術,推廣使用新品種,提高了玉米、大豆等秋糧生產的科技含量,農民出售糧食現金收入穩定增長,人均達400.8元,增長3.8%。蔬菜、棉花等生產的規模效益和比較效益明顯提高。2003年我省蔬菜瓜果的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上升到20%以上。其中,冬春設施蔬菜、無公害蔬菜等優勢最為突出,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35%以上。目前我省蔬菜70%以上銷往外省,出口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強,蔬菜種植效益提高,拉動農民收入快速增長。農民出售蔬菜現金收入人均327.7元,增長11.6%。由于價格的大幅度提高和總量的擴大,農民棉花增勢迅速,人均出售棉花現金收入人均191.5元,增長33.7%。
(二)勞動力轉移加快,非農產業收入持續增長。非農產業收入是指農民人均純收入中扣除第一產業收入外的所有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四大部分。據全面統計,2003年我省農村轉移勞動力(主要為非農就業勞動力)達1453.6萬人,同比增長9.8%,占農村勞動力的比重為39.1%。非農就業勞動力增加,農民從非農產業獲得的收入穩定增長。2003年我省農民從非農產業獲得的收入為1752.2元,增長6.1%。從構成分析,主要有以下特點:
1、工資性收入增長6.1%。工資性收入是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僅次于種植業收入的第二個重要來源。2003年我省農民工資性收入為1095.5元,增長6.1%。其中,農民人均在本鄉地域內勞動得到的工資性收入為559.6元,增長7.0%,對工資性收入增長的貢獻最大,達到58.5%;農民人均鄉外務工收入280.4元,增9.7%。
2、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增長5.8%。2003年全省農民人均從家庭經營二、三產業得到的純收入為476.1元,增長5.8%。其中,人均第二產業純收入148.6元,增長4.6%;人均第三產業純收入327.5元,增長6.4%。
3、財產性收入增長18.9%。2003年,全省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為63.9元,增長18.9%。增長原因主要是土地征用補償等收入增長。農民人均土地征用補償收入為18.2元,增長50.0%,占財產性收入的28.5%,比上年提高5.9個百分點。
4、轉移性收入增長1.6%。2003年,我省農民人均轉移性收入為116.7元,增長1.6%。增長原因主要是城市親友贈送收入和離退休金、養老金增長,2003年農民人均城市親友贈送收入為20元,增長7.8%;離退休金、養老金17.2元,增長7.2%。
(三)收入較高的戶數增加較快,非農戶收入最高。2003年,在全省抽樣調查戶中,人均純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戶占到15.5%,比上年提高了3.3個百分點。從農戶類型分析,非農戶人均純收入最高,為6348.7元。依次是:非農業兼業戶人均純收入為3519.9元,農業兼業戶人均純收入為2841.8元,純農戶人均純收入為2542.1元。根據不同類型農戶勞動力、農民二三產業收入構成等指標初步匡算,一個農村勞動力在2003年從事一、二、三產業獲得的純收入分別在4000元、9500元、7500元左右,也就是說,一個農民工分別從事二、三產業獲得的純收入是從事第一產業獲得的純收入的2.4倍和1.9倍。隨著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流動加快,非農產業收入尤其是農民外出打工收入將成為地區農民增收的主渠道。
(四)主要農產品價格上升,農民貨幣性收入較快增長。2003年受國內外農產品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主要農產品價格上揚,農民貨幣性收入較快增長。2003年,農民出售玉米、蔬菜、豬肉等價格增長10%以上,棉花、油料等價格增長30%以上,由此帶動農民貨幣性收入較快增長。2003年農民貨幣性純收入為2742.8元,比上年增長9.9%,占純收入的比重為87.1%,比上年提高2.6個百分點。農民人均實物純收入為407.7元,下降11.1%。2003年,因農產品價格的回升,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提高1.2個百分點以上。
總的看,2003年全省上下圍繞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的中心任務和基本目標,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采取了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擴大農民就業、確保糧食安全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并克服了“非典”疫情和局部洪澇災害等嚴重影響,保持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農民收入呈現較快增長態勢。但農民增收也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
1、增收缺乏長效和創新機制,結構性矛盾仍很突出
一是勞動力轉移質量不高,工資性收入偏低。2003年,我省60%以上的農民在本鄉內務工,90%左右的農民工靠自謀出路、親友轉移,處于無序流動狀態,而且農民的一些權益得不到保障,農民獲取的工資性收入偏低,與發達省份比差距大。2003年廣東、浙江、江蘇三省農民收入來自工資性收入分別為1966元、2613元、2189元,分別高于我省871元、1518元、1094元;非農產業的比例分別達到68.2%、81.1%和72.2%,分別高于我省12.6、25.5和16.6個百分點。
二是城鄉經濟發展不同步,收入差距繼續擴大。長期存在的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二元化格局,阻礙著城鄉之間資金、信息、人才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農村經濟滯后于城市經濟發展,農民收入上不去。2003年,全省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3.7%,城鎮居民收入增長10.3%,增速分別高于農民收入增速7個和3.6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由2002年的2.6:1擴大為2.7:1。
三是西部地區農民增收缺乏長效機制,地區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2003年我省東部地區的青島、煙臺、濰坊、威海四市和西部地區的德州、濱州、聊城、菏澤四市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4213元和2621元,差距為1592元,與2002年相比,這一差距擴大了238元。
四是高、低收入戶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按收入五等份分組,2003年高收入農戶人均6652.3元,比上年增8.0%;低收入農戶人均純收入1118.7元,比上年減少6.1%。高收入戶與低收入戶的收入差距由上年的4.17倍擴大為4.95倍,平均收入3000元以下的農戶占56%。
2、市場競爭日趨激烈,農產品“賣難”問題依然存在
一方面,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村投入少,基礎設施又差,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生產波動大。另一方面國內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大批量的農產品還不適應市場對農產品日益多樣化、優質化和精細化的要求,不僅國內市場供求關系緊張,而且一些國家借此設置技術壁壘,變相實行貿易保護,國外農產品市場開拓難度加大,農產品“賣難”問題依然突出。而且,今年我國部分省發生“禽流感”疫情,目前看,春節前后銷售旺季已過,疫情對全省農民收入的影響并不顯著,但疫情對家禽及禽蛋未來市場的影響不可低估。如果疫情及時控制,短期內禽類產品的銷售可恢復正常,否則,此類產品將面臨價格速跌和銷售清淡的局面。尤其是禽蛋加工、出口企業及規模養殖村(戶)等,損失將更為嚴重。
3、失地農民逐漸增多,土地補償費等使用和管理欠規范
近年來,全省平均每年減少耕地40多萬畝,尤其是開發區用地利用率不到一半,還存在違規擅自圈占土地現象,失地農民的補償問題不能及時解決,而且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等發放不到位,使用和管理不規范,農民生活有后顧之憂。
4、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民隱性負擔還較重
農村稅費改革后,一些地方稅費改革不到位的問題也還存在,大部分地區的農林特產稅還沒有取消,農民負擔并沒有真正減下來。同時,農民婚喪嫁娶、教育、醫療、養老等隱性負擔還較重。據住戶調查,2003年農民人均教育服務消費支出同比增長12.3%,人均醫療費支出增長8.8%。
二、2004年農民收入形勢展望
展望2004年,農民增收的有利因素很多。一方面,1月份,中央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明確了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的總體要求,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力爭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另一方面,我省經濟發展總體判斷仍會在高位運行,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機遇。如果農業生產形勢穩定,全年農民收入將順利實現計劃增長5%的目標。
一是勞務收入仍是拉動農民增收的主導。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民工問題,我省各地紛紛清理各種妨礙城鄉勞動力合理流動的政策,使廣大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護。為解決農民工素質低的問題,省委、省政府又提出“綠色通道”培訓計劃,就業環境逐漸改善,農民外出打工的欲望逐步增強。而且隨著我省工業化、城市化戰略的推進,投資、消費、出口,尤其是農村投資高速增長,相應的將增加農民工的就業崗位。我省勞動力“西輸東接”工程已開始啟動,這些將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難得的機遇,農民勞務收入將穩定增長。
二是農業預期收益向好。今年全省優質小麥種植面積已超過總面積的一半以上。近10個優質小麥品種中,面包、高筋等專用小麥系列已大部分替代了進口小麥,吸引了“康師傅”、“白象”、“華龍”等國內知名品牌企業直接在山東建廠生產,全省三分之一的優質小麥以訂單的形式走向市場。而且我省從今年起將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推進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以及優質小麥、專用玉米良種生產的專項補貼等,將會穩定農民種糧收益。受價格上漲等因素的推動,今年棉花、蔬菜、花生等播種面積將較快增長,尤其是棉花市場國內外形勢繼續走好。而且花卉、食用菌、中藥材等經濟作物市場看好,若產量和市場價格穩定,農民種植業收入將持續增長。
三是農民家庭經營中二、三產業收入將有明顯的增長。隨著農村經濟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加大,今年農民家庭經營二、三產業收入,尤其三產業收入將快速增長。一方面今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如農村道路建設等投入加大,農民將直接或間接收益。另一方面由于餐飲、客運交通、旅游等產業是消費需求彈性非常高的產業,對環境高度敏感,我省經濟發展環境更為寬松,這些產業發展會非常快,將促進農民第三產業收入明顯增長。
四是農村改革繼續深化,農民減負增收。今年我省農村費稅、土地制度及糧食流通體制、金融體制改革等將有重大舉措。如,為確保失地農民生活有保障,我省將建立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土地補償標準也將會提高,還實行就業安置和養老并舉等措施,妥善安置失地農民,失地農民收益受到保障,后顧之憂將逐步解決。今年我省繼續暫停征收鄉村公益事業金,除煙草外全部取消農業特產稅,農業稅稅率降低一個百分點,有20%的縣將全部取消農業稅等。我省已把解決農村“路、水、電、醫、學”等問題納入工作重點。村村(行政村)通柏油路、通公交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低保制度等已經啟動,以省級扶貧縣和扶貧重點區為重點的扶貧開發工作也已展開,在農村繼續實行農民負擔“百分考核制”和“一票否決制”等,這些措施,將使全省農民再次減負增收。
——來源:中國統計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