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就業是各級政府當前和今后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對此,湖南省委和省政府是高度重視的,2003年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湖南是人口大省,2004年整個就業形勢依然比較嚴峻,有效解決湖南省就業問題必須長遠戰略與短期措施并舉。
一、2003年全省的就業形勢回顧
2003年,湖南省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上半年受“非典”疫情影響,大量在外就業的農民工返回,城鎮第三產業受到較大影響;8月31日后全部進入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服務中心的職工根據國家統一規定出中心,實行下崗失業并軌。同時,大學擴招的學生畢業需要就業。令人高興的是,通過采取落實各項優惠政策,鼓勵企業接受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鼓勵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府購買崗位優先安排特殊困難群體就業;加大培訓和就業指導力度促進就業等措施,湖南省就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2003年,全省就業勞動力3694.78萬人,比上年增加50.26萬人,增長1.4%。分城鄉看,城鎮就業858.42萬人,新增就業50萬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1萬人,大齡困難群體就業12萬人;農村就業2836.36萬人。
(一)2003年就業的主要特點
1、就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一產業就業的勞動力減少,第二、三產業就業的勞動力增加。第一產業就業勞動力1961.93萬人,比上年減少72.11萬人,占53.1%,所占比重下降2.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就業790.68萬人,增加33.42萬人,占21.4%,上升0.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942.17萬人,增加88.95萬人,占25.5%,上升2.1個百分點。
2、老百姓的創業精神增強,自主就業增加。據工商部門統計,2003年新開業的私營企業2.06萬戶,投資者人數4.43萬人,其中,原為下崗職工的0.97萬人,占投資者的21.9%;新開業的個體工商戶17.46萬人,從業人員36.76萬人。兩項合計41.19萬人,占就業人數的1.11%。
3、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減幅趨緩,個體、私營經濟成為新增就業的主渠道。1998年開始進行的國有企業改革,使得國有經濟單位中的富余人員出現大規模分流,城鎮單位就業人數減少較快。2003年,由于湖南省加強了就業政策的宏觀調控,大力推動國有大中型企業更好地實行主輔分離、輔業轉制政策,多渠道分流安置富余人員,盡量減少了推向社會的人數,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減幅明顯趨緩。城鎮單位從業人員為401.64萬人,比2002年減少了8.95萬人,減少2.18%,減幅分別比2000年、2001年低了1.64個和4.58個百分點,與2002年基本持平。與此同時,個體私營經濟成為新增就業的主渠道。全年私營企業達5.65萬家,個體工商戶94.04萬戶,個體私營經濟就業人員491.05萬人,占就業總量的13.3%,比上年增加106.55萬人,增長27.7%。
4、就業質量有所改善。在努力增加就業總量的同時,對于就業質量也開始關注。2003年,勞動者就業質量有所提高,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參加各種社會保險的人數有所增加。全省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467.17萬人,增長2.9%;參加失業保險人數347.50萬人,增長6.4%;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423.50萬人,增長6.4%;二是通過清理拖欠建設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專項行動,農民工的權益得到了一定的保護。據建設部門統計,全省歷年累計拖欠農民工工資20.7億元。至2004年1月18日止,全省已兌付農民工工資10.9億元。2003年新欠農民工工資8.73億元,已兌付8.64億元,兌付率為8.99%,全省有近90萬民工拿到了2003年新欠的工資。全省有3562家用人單位2003年拖欠農民工工資3.3068億元,已追回拖欠工資3.3027億元,追回率達99.99%。
(二)就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失業人數增加。據勞動部門統計,2003年底,有下崗失業人員76萬人,登記的失業人員有37多萬人,登記失業率為4.5%,提高0.5個百分點。如果加上沒有登記的隱性失業人員,隊伍更加龐大。
2、勞動者素質與就業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突出。抽樣調查表明,下崗失業人員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下的占54.8%,高中、中專的占37.4%,大專及以上的只占7.8%。沒有技術職稱、技術等級的占42.9%,初級工占23.9%,中級工占21.1%,高級工和具有技術職稱的只占12.1%。從2003年勞動力市場供求情況來看,全省各級勞動力市場進場招聘的用人單位8.38萬家,需招聘各類人員59.6萬人,進場求職登記人員90.3萬人,介紹成功35.08萬人,介紹成功率38.75%。雖然職業供求比例為1:0.66,但有24.52萬個崗位因找不到合適人選或沒人愿意做而流失掉了。
二、2004年的就業形勢展望
(一)就業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就業結構更加優化
預計2004年全省就業規模將超過3745萬人,約比2003年增加50萬人。主要理由有:
1、大規模減少就業的因素很難出現,而增加就業的途徑卻越來越多。由于企業改革已處于穩步推進階段,類似以前那種大規模減少人員的情況已經不可能出現。
2、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增強。近幾年湖南省經濟保持9%左右的增長率,且結構也進一步優化,第二產業的就業彈性系數由2002年的0.1上升到2003年的0.35,特別是工業由負數變為正數,2003年達到0.1,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系數已經超過1,達到1.09,經濟發展及結構優化對就業的拉動作用明顯加強。
3、就業優惠政策的落實激發了勞動者的創造力,主動創業者明顯增多。去年政府主要是制定政策,今年主要是落實完善政策,優惠政策對就業的促進作用今年應該更大。
(二)就業增長與失業增加同時并存
湖南省總人口在全國排第7位,經濟發展水平排第12位,人口就業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一直比較尖銳。雖然近幾年每年新增就業比較多,但要完全或基本解決每年近百萬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還需要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就業增長和失業增加將同時并存。
(三)就業質量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應該看到,現有的城鎮就業勞動力中,就業質量是比較差的,有一多半是沒有勞動合同、沒有各種社會保障的,特別是那些進城民工,勞動條件、工資待遇更是得不到保障。可喜的是,這些問題已經引起政府和社會的關注。今年,隨著《湖南省工資支付監督管理辦法》、《最低工資規定》等法規的實施,省有關部門正在著手進行的建立防止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和拖欠農民工工資的長效機制,社會保險擴面工作的推進以及勞動執法監督力度的加大,勞動者維權意識的增強,勞動者就業質量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四)社會對失業的承受能力進一步增大
1、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收入來源的多元化以及社會保障力度的加大,使得一部分身體不好和照顧家庭的勞動力主動退出就業市場。抽樣調查表明,由于家庭承受能力增強和社會保障力度的加大,目前處于失業狀態的勞動力中,有21.8%的人因為要照顧家庭、身體不好等原因,即使有工作崗位也不會應聘上班。特別是一些大中城市,居民出租房屋等財產性收入較多,如2003年長沙市居民出租房屋收入人均就達170多元,形成了一個小的食利階層,這些人即使有工作崗位,如果不是自己比較滿意的,也不會就業,目前這部分已經占到失業人員的6.2%。
2、就業觀念改變。一些已經就業的勞動者,因為對目前的工作不滿意而主動失業,或是繼續學習學習深造,或是再去尋找新的工作,這種磨擦性失業的人員已經占到失業人員的24.5%。
三、幾點建議
全社會的現實就業容量受一定時期經濟規模、產業結構及勞動力供給等因素的制約,短期內是很難通過主觀努力顯著提高。因此,解決我省的就業問題必須要長遠戰略與短期措施并舉。
(一)確立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并舉的發展戰略,大力開發就業崗位
發展經濟是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根本途徑,但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發展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呈減少趨勢。一方面,我們要講究效率,大力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兼顧公平,追求高的就業水平。為此,必須確立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并舉的發展戰略,積極培育和發展新的就業增長點,大力發展吸納勞動力容量大的產業和企業。從湖南省的實際情況來看,開發就業崗位要從兩個方面入手:
1、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大都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比重較大。近幾年來,湖南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從2001年起,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和就業的勞動力都超過了第二產業,特別是在就業方面發揮的作用特別明顯。2003,全省新增就業50.26萬人,第三產業就增加了88.95萬人。發展第三產業,重點是發展社會服務業、旅游業和社區服務業,特別是城鎮要結合社區建設做好社區,創建充分就業社區。
2、優化經濟環境,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國際、國內的經驗都已證明,發展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有效辦法。
2002年,湖南省國有和集體企業職工比上年凈減20.19萬人,而城鎮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增加了22.75萬人,占城鎮就業人員的比重達35%,成為吸納就業的主力軍。鼓勵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就要進一步落實省委、省政府扶持民營經濟的各項政策,特別要減少行政限制,給民營企業以國民待遇。在稅收和融資上給予支持,為中小企業的創業發展創造一個寬松、良好的政策環境。
(二)全面落實再就業扶持政策,鼓勵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重點解決就業困難人群的就業問題
1、全面落實鼓勵企業吸納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政策,充分運用稅收減免和社會保險補貼等項政策,根據需求發展各類服務性企業,開辟一批面向社區的服務網點和實體,更多地吸納下崗失業人員。
2、全面落實鼓勵下崗失業人員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合伙經營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把減免稅費和小額貸款政策落實到位。同時推行豐富的就業形式,大力推行非全日制、季節工、短期工等彈性就業形式。
3、全面落實對有特殊困難人員實行再就業援助的政策,突出重點,盡力做好“4050”人員的就業。這些人年齡大、受教育程度低、工作技能低下、體弱多病,他們重新就業的難度也比較大。同時,他們承擔著撫養子女的責任,其一旦失業受影響的將不僅僅是他自己,造成的影響遠比“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青年人失業要嚴重。因此,要繼續通過像政府購買公益性崗位的方式,解決困難群體的再就業。
(三)進一步搞好再就業服務,強化再就業技能培訓,努力提高下崗失業人員的職業能力,提高職業匹配率
由于勞動者素質、技能和觀念以及勞動力市場信息服務等因素的制約,目前勞動力市場的職業匹配率很低,大量的工作沒有人做或找不到合適的人做。而這種狀況是完全可以通過加強教育與培訓、改善就業指導和就業信息服務等措施加以改進的。因此,化解當前的就業難,關鍵是進一步搞好再就業服務,強化再就業技能培訓,努力提高下崗失業人員的職業能力,提高職業匹配率。一是要把增強勞動者就業和創業能力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推動培訓模式和工作機制的創新,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再就業培訓。充分發揮勞動力市場就業服務體系的作用,為再就業困難的下崗人員提供適應其自身特點和市場需求的技能培訓,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有針對性設置培訓專業(工種),以培訓促創業,以創業促就業。以市場為導向,加快職業培訓機構的結構調整和教學改革,突出培訓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增加針對性,造就千千萬萬適應勞動力市場需要的技術和技能人才,提高他們的再就業能力。
二是進一步加強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的建設,為廣大勞動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就業信息服務,充分利用靠近廣東等沿海經濟發達省份的優勢,組建專業勞務公司,提供招聘、培訓、輸出等系列服務,促進求職者跨區域流動。如去年二季度,廣東、江浙、福建等沿海一帶的制衣廠需要大量的裁剪縫紉工,而且要求成批量輸出,由于沒有專業公司組織,難以滿足用人單位需要。
三是要加強就業指導,幫助勞動者牢固樹立市場就業和終身學習、終身培訓的觀念,掌握基本的求職技能和適應勞動力市場形勢適時轉換職業的能力。引導各類失業人員轉變就業觀念,摒棄只有正規就業或端“鐵飯碗”才算就業的傳統觀念,樹立從事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等靈活形式工作也是就業的觀念,樹立職業平等和勞動光榮的觀念。
(四)落實下崗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做好“三條保障線”的銜接工作
調查顯示,下崗失業人員中只有52.5%的人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23.0%的人參加了失業保險,14.5%的人參加了醫療保險。這部分參保的人員中,大部分是在原單位參保的,下崗失業后許多人并不清楚單位是否還在為自己繼續繳費,個人部分由于種種原因中斷了繳費的大有人在,不少參保人員因經濟困難又無錢續保,很多人的保險關系也因失業沒有接續,參保人員中出現斷保的人數有增加趨勢。由于下崗失業人員中有不少是屬于老弱病殘,生活艱難,有25.8%的家庭已經是城鎮低保戶。因此,落實下崗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做好各種保險關系手續的接續,繼續做好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進一步做好“三條保障線”的銜接工作尤其重要。 (湖南省統計局人口社科處 唐根深 歐陽普)
來源:中國統計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