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三農”問題除了要有好的政策外還要有好的載體,最重要的政策就是中央今年的一號文件,而有效載體之一就是全省各地星羅棋布發展起來的中小企業。
一、中小企業在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從青海省情來看,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穩定問題,必須大力推進“三化”(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而“三化”中的任何一化其實都與中小企業密不可分。青海99%以上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因此,工業化進程其實就是中小企業加速發展的過程。2003年,青海的第二產業比重由上年的43.3%提高到47.1%,已成為全省國民經濟三大產業中比重最大的產業,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飛躍。中小企業向城鎮集中,多渠道、多形式投資興辦城鎮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與小城鎮建設互為依托、互相促進,從而大大增強了城鎮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去年,通過加快城市化進程,全省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人數達60余萬人(次)。同時,農業產業化經營也離不開中小企業的發展。青海有著豐富的農牧業資源,實施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大有可為。因此,要結合這一實際,著力扶持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有較強競爭力的農畜產品加工、運銷龍頭企業,使之更多更快地把農村剩余勞力轉移出去。
二、中小企業是當前拓寬農民增收的有效渠道
實踐證明,凡是中小企業多而且發展好的地方,就業壓力就小,農民增收就多。發展城鎮二、三產業,是當前拓寬農民增收的有效渠道。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全省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到24.5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0.5%;發放職工工資9.6億元。農牧民人均從鄉鎮企業獲得的工資收入達到280元,占全省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15.4%。同時,還使一些城鎮待業、下崗人員實現了就業和再就業。
三、中小企業是全省經濟增長的助推器
青海興辦中小企業有著成本低、資源多的比較優勢。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中小企業重視程度的日益提高,青海中小企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據統計,截至2003年底,全省有各種類型工業企業20630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00戶(大型9戶,中小型企業391戶),規模以下企業20230戶。中小企業占全省工業企業總數的99.96%;2003年中小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0.23億元,近三年平均增長13.63%;實現工業增加值61.67億元,占全省的52.84%,比2001年提高了9.72個百分點;中小型工業企業從業人員為17萬人,占第二產業從業人數的62.36%。青海中小企業主要分布在冶金、機械、醫藥、食品、建材、輕工、紡織、服裝等行業,已成為工業和全省經濟增長的助推器,對促進全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四、努力為中小企業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青海應通過“四個平臺”建設,積極支持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培育一批競爭力比較強、特色鮮明的“小巨人”企業。這“四個平臺”就是:工業園區、電子網絡、融資擔保和服務體系。依托園區辦工業,就是以四大園區為基礎,引導中小企業相對集中、連片發展,形成聚集效應和規模效益;推進網絡信息平臺建設,可有效地解決中小企業、工業園區信息缺失的問題,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融資難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要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思路組建各級擔保機構,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中小企業是弱勢群體,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與各類社會中介服務組織的聯系,積極向中小企業提供信用體系建設、省內外市場開拓等各項社會化服務。同時,青海中小企業要學習浙江發展“專精特新”塊狀經濟的先進經驗,進一步將青海發展的潛在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為解決“三農”問題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總之,要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要促進農業必須發展非農產業,要繁榮農村必須建設城鎮,而發展中小企業是實施“三化”帶“三農”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
一、中小企業在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從青海省情來看,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穩定問題,必須大力推進“三化”(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而“三化”中的任何一化其實都與中小企業密不可分。青海99%以上的企業都是中小企業,因此,工業化進程其實就是中小企業加速發展的過程。2003年,青海的第二產業比重由上年的43.3%提高到47.1%,已成為全省國民經濟三大產業中比重最大的產業,這是一個了不起的飛躍。中小企業向城鎮集中,多渠道、多形式投資興辦城鎮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與小城鎮建設互為依托、互相促進,從而大大增強了城鎮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去年,通過加快城市化進程,全省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人數達60余萬人(次)。同時,農業產業化經營也離不開中小企業的發展。青海有著豐富的農牧業資源,實施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大有可為。因此,要結合這一實際,著力扶持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有較強競爭力的農畜產品加工、運銷龍頭企業,使之更多更快地把農村剩余勞力轉移出去。
二、中小企業是當前拓寬農民增收的有效渠道
實踐證明,凡是中小企業多而且發展好的地方,就業壓力就小,農民增收就多。發展城鎮二、三產業,是當前拓寬農民增收的有效渠道。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全省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到24.5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0.5%;發放職工工資9.6億元。農牧民人均從鄉鎮企業獲得的工資收入達到280元,占全省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15.4%。同時,還使一些城鎮待業、下崗人員實現了就業和再就業。
三、中小企業是全省經濟增長的助推器
青海興辦中小企業有著成本低、資源多的比較優勢。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中小企業重視程度的日益提高,青海中小企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據統計,截至2003年底,全省有各種類型工業企業20630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00戶(大型9戶,中小型企業391戶),規模以下企業20230戶。中小企業占全省工業企業總數的99.96%;2003年中小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60.23億元,近三年平均增長13.63%;實現工業增加值61.67億元,占全省的52.84%,比2001年提高了9.72個百分點;中小型工業企業從業人員為17萬人,占第二產業從業人數的62.36%。青海中小企業主要分布在冶金、機械、醫藥、食品、建材、輕工、紡織、服裝等行業,已成為工業和全省經濟增長的助推器,對促進全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四、努力為中小企業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青海應通過“四個平臺”建設,積極支持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培育一批競爭力比較強、特色鮮明的“小巨人”企業。這“四個平臺”就是:工業園區、電子網絡、融資擔保和服務體系。依托園區辦工業,就是以四大園區為基礎,引導中小企業相對集中、連片發展,形成聚集效應和規模效益;推進網絡信息平臺建設,可有效地解決中小企業、工業園區信息缺失的問題,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融資難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要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思路組建各級擔保機構,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中小企業是弱勢群體,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與各類社會中介服務組織的聯系,積極向中小企業提供信用體系建設、省內外市場開拓等各項社會化服務。同時,青海中小企業要學習浙江發展“專精特新”塊狀經濟的先進經驗,進一步將青海發展的潛在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為解決“三農”問題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總之,要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要促進農業必須發展非農產業,要繁榮農村必須建設城鎮,而發展中小企業是實施“三化”帶“三農”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