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現代化是人類文明長河的最新篇章。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對現代化規律和特征的認識,是制定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理論基礎。一般認為,18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政治革命是現代化進程的起點。但是,世界現代化研究是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雖然其思想源頭可以追溯到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16~17世紀的科學革命、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18~19世紀的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等。在20世紀后50年里,從50~60年代的(經典)現代化研究,70~80年代的后現代研究,到80~90年代的新現代化研究,現代化研究出現三次高潮,理論創新成果非常豐碩。
一、世界現代化研究的第一次浪潮
在20世紀50~60年代,一批美國科學家相繼開展了現代化研究,并出版了一些著作,如《社會系統》(帕森斯,1951)、《傳統社會的消逝:中東現代化》(勒納,1958)、《發展中地區的政治學》(阿爾蒙德和科爾曼,1960)、《經濟成長的階段》(羅斯托,1960)、《現代化和社會結構》(列維,1966)、《現代化的動力》(布萊克,1966)、《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頓,1968)和以色列學者的《現代化:抗拒與變遷》(艾森斯塔特,1966)等,現代化理論基本形成。現代化理論并不是一個“單一的”理論,而是不同領域的學者關于世界現代化研究的理論成果的統稱。學者們稱之為經典現代化理論。
1、經典現代化理論的一般理論
(1)經典現代化理論關于現代化的定義。在經典現代化理論中,不同學派和不同學者對現代化的理解和定義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現代化指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它包括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傳統政治向現代政治、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轉變的歷史過程及其變化;它既發生在先鋒國家的社會變遷里,也存在于后進國家追趕先進水平的過程中。20世紀60年代,歐美工業化國家已經進入發達工業社會。所以,當時的現代經濟指工業經濟,現代社會指工業社會,現代文明指工業文明。
顯然,現代化既是一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也是一種發展狀態,指完成現代化過程的工業化國家的發展狀態。經典現代化理論,一方面闡述了現代化過程的特點和規律,一方面闡述了現代化的結果——現代性,即已經完成現代化過程的國家所處的狀態和特點。
(2)經典現代化理論一個重要內容是關于現代化過程的闡述。雖然發達工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過程具有不同特點,但具有一般特性。20世紀70年代,亨廷頓教授歸納了現代化過程的九個特征:①現代化是革命的過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只能與人類起源的變化和從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的變化相比擬;②現代化是復雜的過程,它實際上包含著人類思想和行為一切領域的變化;③現代化是系統的過程,一個因素的變化將聯系并影響到其他各種因素的變化;④現代化是全球的過程,現代化起源于歐洲,但現在已經成為全世界的現象;⑤現代化是長期的過程,現代化所涉及的整個變化,需要時間才能解決;⑥現代化是有階段的過程,一切社會的現代化過程,有可能區別出不同水平或階段;⑦現代化是趨同的過程,傳統社會有很多不同的類型,現代社會卻基本是相似的;⑧現代化是不可逆的過程,雖然在現代化過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現暫時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在整體上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趨向;⑨現代化是進步的過程,在轉變時期,現代化的代價和痛苦是巨大的;從長遠看,現代化增加了人類在文化和物質方面的幸福。
(3)經典現代化理論同樣重視關于傳統性和現代性的分析。現代性是現代化過程的結果。如果說,現代化過程是不斷變化的,那么,現代性是相對穩定的。學者們把處于現代化以前的傳統農業社會的特點歸納為傳統性,把已經完成現代化過程的國家的現代工業社會特點稱為現代性;傳統性和現代性是相對的,也是不對稱的。不同學者對現代性的認識有一定差別,但現代性具有一些基本特征。現代性在不同領域有不同表現,如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社會城市化、宗教世俗化、觀念理性化、現代主義、普及初等教育等。
(4)關于經典現代化發展動力的研究有大量文獻。美國學者殷根哈特教授歸納了經典現代化理論的三種觀點。其一是“經濟發展決定論”,主張經濟發展決定社會政治和文化的變化,認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推動力;受馬克思“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思想的影響較大。其二是“文化發展決定論”,認為是文化影響了經濟和政治生活,民主化是現代化的推動力;受韋伯“新教倫理和理性化”思想的影響較大。其三是綜合決定論,認為現代化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結果。
(5)經典現代化的模式。許多學者認為,經典現代化的發展模式具有多樣性和路徑依賴性,受歷史文化和地理條件等影響。例如普爾教授認為,英國和美國現代化是由民主化和工業化推動的;法國現代化是先有民主化后有工業化;德國現代化是先有工業化后有民主化。東亞國家如日本和韓國等的現代化模式與德國相近。布萊克教授將世界170個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分成七種模式。有人認為經典現代化可分為“內生型”和“外生型”、“內源的”和“外源的”等。何傳啟把經典現代化分成創新型、跟蹤型、嫁接型和學習型等四種模式。
2、經典現代化理論的六個分支和六個學派
除經典現代化理論的一般理論外,如果按研究領域劃分,經典現代化理論有六大分支,它們是社會現代化理論、經濟現代化理論、政治現代化理論、人的現代化理論、文化現代化理論和比較現代化理論等,這些理論闡述了不同領域現代化的特點和規律;如果按研究方法和特點劃分,經典現代化理論可以分為六大學派,它們是結構功能學派、過程學派、行為學派、實證學派、綜合學派(歷史學派)和未來學派等,反映了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現代化規律的認識和分析。當然,六大分支和六個學派的劃分是相對,但它們都有自己的代表性學者和著作。經典現代化理論一般以國家為研究單元,依附理論和世界體系理論則從國際關系的角度分析現代化,既是對經典現代化理論的批判,也是重要補充。
我國學者在經典現代化研究領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比較有影響的工作有:北京大學羅榮渠教授領導的“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代表作是《現代化新論》;華中師范大學章開沅教授領導的“中外近代化研究”等。
3、經典現代化理論的局限性
經典現代化理論并不是一個完美無暇的理論,并受到許多批評,特別是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批評之聲此起彼伏。首先,經典現代化理論存在許多固有的缺陷,如現代化概念的時間不確定、內涵的寬泛和偏見(對部分國家和富人有利),現代性和傳統性概念的模糊、主觀和不對稱,現代化理論的籠統和滯后等。其次,現代化的副產品——“現代病”。在現代化過程中,既有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也有一些新問題產生,如環境問題、自然資源破壞、貧富差距問題、工作技能老化、家庭和倫理問題等。其三,在一些發展中國家,采用經典現代化理論并沒有取得預期效果,有人因此對經典現代化理論的實用性提出質疑。
二、世界現代化研究的第二次浪潮
早在20世紀60年代,發達工業國家已經完成經典現代化,開始邁入經典現代化以后的發展階段,有人稱其為“后現代” 。學者們注意到三個現象,(1)工業經濟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頂點,發達工業國家經濟發展已經從工業化轉入非工業化軌道,工業經濟比重持續下降,服務經濟比重持續上升;(2)工業社會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終點,發達工業國家社會發展開始從城市化轉入非城市化(或逆城市化)軌道,城市人口向郊區和鄉鎮遷移;(3)工業文明不是文明進程的終結,發達工業國家沒有止步不前,它們的發展已經并將繼續超越工業文明階段。顯然,經典現代化理論不能解釋這些新發展。20世紀70~80年代,以“后”冠名的各種學術思潮在美歐國家廣泛傳播,后現代化理論是對這些思潮的簡單概括。后現代化理論(Post-Modernization Theory)并不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而是關于后工業社會、后現代主義和后現代化研究的一個思想集合。德國學者貝克教授認為后現代化是“第二次啟蒙” 。
1、后現代化理論的基本觀點
(1)后工業社會。1973年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教授推出《后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認為在今后30年至50年間將看到“后工業社會”的出現。他從五個方面刻畫后工業社會[8]:①經濟方面:從產品生產經濟轉變為服務性經濟;②職業分布:專業和技術人員階級處于主導地位;③中軸原理:理論知識處于中心地位,它是社會革新與制定政策的源泉;④未來的方向:控制技術發展,對技術進行鑒定;⑤制定決策:創造新的“智能技術”。
在貝爾看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包括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三個階段,從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的過渡,有著某些不同的階段;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已經進入后工業社會的第一階段。后工業社會并不會取代工業社會,而是消除工業社會的一些原有特征,增加一些新的特點。
(2)后現代主義。如果說,后工業社會描繪了后現代化理論的經濟社會圖景,那么,后現代主義反映了在文化領域后現代化與經典現代化的巨大差異。1979年出版的法國學者利奧塔教授的《后現代狀態》一書引發了后現代主義熱潮。
后現代主義是相對于現代主義的一種思潮,它建立在對現代主義、現代性和現代化運動的種種問題和局限性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礎上。后現代主義沒有統一的定義,也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后現代主義者的思維方式以強調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統性、不確定性、非連續性和多元性為特征。根據后現代主義者的一般性傾向,羅斯諾教授把他們分為懷疑論后現代主義和肯定論后現代主義,格里芬教授提出了解構性后現代主義和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分類。一般而言,懷疑論和解構性的后現代主義是反現代化的;肯定論和建設性的后現代主義是后現代化理論的組成部分。
據《中國石油商務網》
一、世界現代化研究的第一次浪潮
在20世紀50~60年代,一批美國科學家相繼開展了現代化研究,并出版了一些著作,如《社會系統》(帕森斯,1951)、《傳統社會的消逝:中東現代化》(勒納,1958)、《發展中地區的政治學》(阿爾蒙德和科爾曼,1960)、《經濟成長的階段》(羅斯托,1960)、《現代化和社會結構》(列維,1966)、《現代化的動力》(布萊克,1966)、《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頓,1968)和以色列學者的《現代化:抗拒與變遷》(艾森斯塔特,1966)等,現代化理論基本形成。現代化理論并不是一個“單一的”理論,而是不同領域的學者關于世界現代化研究的理論成果的統稱。學者們稱之為經典現代化理論。
1、經典現代化理論的一般理論
(1)經典現代化理論關于現代化的定義。在經典現代化理論中,不同學派和不同學者對現代化的理解和定義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現代化指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它包括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傳統政治向現代政治、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轉變的歷史過程及其變化;它既發生在先鋒國家的社會變遷里,也存在于后進國家追趕先進水平的過程中。20世紀60年代,歐美工業化國家已經進入發達工業社會。所以,當時的現代經濟指工業經濟,現代社會指工業社會,現代文明指工業文明。
顯然,現代化既是一個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也是一種發展狀態,指完成現代化過程的工業化國家的發展狀態。經典現代化理論,一方面闡述了現代化過程的特點和規律,一方面闡述了現代化的結果——現代性,即已經完成現代化過程的國家所處的狀態和特點。
(2)經典現代化理論一個重要內容是關于現代化過程的闡述。雖然發達工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過程具有不同特點,但具有一般特性。20世紀70年代,亨廷頓教授歸納了現代化過程的九個特征:①現代化是革命的過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只能與人類起源的變化和從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的變化相比擬;②現代化是復雜的過程,它實際上包含著人類思想和行為一切領域的變化;③現代化是系統的過程,一個因素的變化將聯系并影響到其他各種因素的變化;④現代化是全球的過程,現代化起源于歐洲,但現在已經成為全世界的現象;⑤現代化是長期的過程,現代化所涉及的整個變化,需要時間才能解決;⑥現代化是有階段的過程,一切社會的現代化過程,有可能區別出不同水平或階段;⑦現代化是趨同的過程,傳統社會有很多不同的類型,現代社會卻基本是相似的;⑧現代化是不可逆的過程,雖然在現代化過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現暫時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在整體上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趨向;⑨現代化是進步的過程,在轉變時期,現代化的代價和痛苦是巨大的;從長遠看,現代化增加了人類在文化和物質方面的幸福。
(3)經典現代化理論同樣重視關于傳統性和現代性的分析。現代性是現代化過程的結果。如果說,現代化過程是不斷變化的,那么,現代性是相對穩定的。學者們把處于現代化以前的傳統農業社會的特點歸納為傳統性,把已經完成現代化過程的國家的現代工業社會特點稱為現代性;傳統性和現代性是相對的,也是不對稱的。不同學者對現代性的認識有一定差別,但現代性具有一些基本特征。現代性在不同領域有不同表現,如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社會城市化、宗教世俗化、觀念理性化、現代主義、普及初等教育等。
(4)關于經典現代化發展動力的研究有大量文獻。美國學者殷根哈特教授歸納了經典現代化理論的三種觀點。其一是“經濟發展決定論”,主張經濟發展決定社會政治和文化的變化,認為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推動力;受馬克思“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思想的影響較大。其二是“文化發展決定論”,認為是文化影響了經濟和政治生活,民主化是現代化的推動力;受韋伯“新教倫理和理性化”思想的影響較大。其三是綜合決定論,認為現代化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相互作用的結果。
(5)經典現代化的模式。許多學者認為,經典現代化的發展模式具有多樣性和路徑依賴性,受歷史文化和地理條件等影響。例如普爾教授認為,英國和美國現代化是由民主化和工業化推動的;法國現代化是先有民主化后有工業化;德國現代化是先有工業化后有民主化。東亞國家如日本和韓國等的現代化模式與德國相近。布萊克教授將世界170個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分成七種模式。有人認為經典現代化可分為“內生型”和“外生型”、“內源的”和“外源的”等。何傳啟把經典現代化分成創新型、跟蹤型、嫁接型和學習型等四種模式。
2、經典現代化理論的六個分支和六個學派
除經典現代化理論的一般理論外,如果按研究領域劃分,經典現代化理論有六大分支,它們是社會現代化理論、經濟現代化理論、政治現代化理論、人的現代化理論、文化現代化理論和比較現代化理論等,這些理論闡述了不同領域現代化的特點和規律;如果按研究方法和特點劃分,經典現代化理論可以分為六大學派,它們是結構功能學派、過程學派、行為學派、實證學派、綜合學派(歷史學派)和未來學派等,反映了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現代化規律的認識和分析。當然,六大分支和六個學派的劃分是相對,但它們都有自己的代表性學者和著作。經典現代化理論一般以國家為研究單元,依附理論和世界體系理論則從國際關系的角度分析現代化,既是對經典現代化理論的批判,也是重要補充。
我國學者在經典現代化研究領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比較有影響的工作有:北京大學羅榮渠教授領導的“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代表作是《現代化新論》;華中師范大學章開沅教授領導的“中外近代化研究”等。
3、經典現代化理論的局限性
經典現代化理論并不是一個完美無暇的理論,并受到許多批評,特別是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批評之聲此起彼伏。首先,經典現代化理論存在許多固有的缺陷,如現代化概念的時間不確定、內涵的寬泛和偏見(對部分國家和富人有利),現代性和傳統性概念的模糊、主觀和不對稱,現代化理論的籠統和滯后等。其次,現代化的副產品——“現代病”。在現代化過程中,既有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也有一些新問題產生,如環境問題、自然資源破壞、貧富差距問題、工作技能老化、家庭和倫理問題等。其三,在一些發展中國家,采用經典現代化理論并沒有取得預期效果,有人因此對經典現代化理論的實用性提出質疑。
二、世界現代化研究的第二次浪潮
早在20世紀60年代,發達工業國家已經完成經典現代化,開始邁入經典現代化以后的發展階段,有人稱其為“后現代” 。學者們注意到三個現象,(1)工業經濟不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頂點,發達工業國家經濟發展已經從工業化轉入非工業化軌道,工業經濟比重持續下降,服務經濟比重持續上升;(2)工業社會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終點,發達工業國家社會發展開始從城市化轉入非城市化(或逆城市化)軌道,城市人口向郊區和鄉鎮遷移;(3)工業文明不是文明進程的終結,發達工業國家沒有止步不前,它們的發展已經并將繼續超越工業文明階段。顯然,經典現代化理論不能解釋這些新發展。20世紀70~80年代,以“后”冠名的各種學術思潮在美歐國家廣泛傳播,后現代化理論是對這些思潮的簡單概括。后現代化理論(Post-Modernization Theory)并不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而是關于后工業社會、后現代主義和后現代化研究的一個思想集合。德國學者貝克教授認為后現代化是“第二次啟蒙” 。
1、后現代化理論的基本觀點
(1)后工業社會。1973年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教授推出《后工業社會的來臨》一書,認為在今后30年至50年間將看到“后工業社會”的出現。他從五個方面刻畫后工業社會[8]:①經濟方面:從產品生產經濟轉變為服務性經濟;②職業分布:專業和技術人員階級處于主導地位;③中軸原理:理論知識處于中心地位,它是社會革新與制定政策的源泉;④未來的方向:控制技術發展,對技術進行鑒定;⑤制定決策:創造新的“智能技術”。
在貝爾看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包括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三個階段,從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的過渡,有著某些不同的階段;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已經進入后工業社會的第一階段。后工業社會并不會取代工業社會,而是消除工業社會的一些原有特征,增加一些新的特點。
(2)后現代主義。如果說,后工業社會描繪了后現代化理論的經濟社會圖景,那么,后現代主義反映了在文化領域后現代化與經典現代化的巨大差異。1979年出版的法國學者利奧塔教授的《后現代狀態》一書引發了后現代主義熱潮。
后現代主義是相對于現代主義的一種思潮,它建立在對現代主義、現代性和現代化運動的種種問題和局限性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礎上。后現代主義沒有統一的定義,也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后現代主義者的思維方式以強調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統性、不確定性、非連續性和多元性為特征。根據后現代主義者的一般性傾向,羅斯諾教授把他們分為懷疑論后現代主義和肯定論后現代主義,格里芬教授提出了解構性后現代主義和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分類。一般而言,懷疑論和解構性的后現代主義是反現代化的;肯定論和建設性的后現代主義是后現代化理論的組成部分。
據《中國石油商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