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在上海舉行的“2008中國石油市場高峰論壇”上,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室主任鄧郁松博士提出了中國成品油價格改革今后應分兩步走的觀點。
鄧郁松這樣闡釋其觀點:第一步,理順價格水平,以保證成品油的正常供應;第二步,在逐步完善石油流通體制和政府監管政策的基礎上,在市場競爭相對充分后,再完全放開油價,由企業根據國際國內市場狀況自主定價。
中國成品油價格改革走的是一條逐步市場化的道路,1998年6月,中國出臺了《原油、成品油價格改革方案》,并在2001年10月發布《關于完善石油價格接軌辦法及調整成品油價格的通知》,確立了“國內油價與國際接軌”,以及“穩定國內油價”這兩個石油價格改革的原則。
鄧郁松博士表示,歷經10年,中國成品油價格改革取得了重要的成效,一方面明確了市場化與政府“調控”相結合的改革方向,另一方面積累了改革經驗。但由于近三年來,國家為保護一些困難群體和公益行業免受高油價沖擊而未嚴格執行原有的定價機制,國內成品油價格相對較低,也引發了市場供應緊張等問題。
目前,隨著國際油價的大幅回落,國內原油和成品油價格的倒掛幅度在顯著縮小,這為中國理順油價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然而,即使嚴格執行1998年以及2001年出臺的改革方案,成品油價格水平實現和國際接軌,中國還要進一步解決“接軌”與“穩定油價”的矛盾。要穩定國內油價,政府對油價的調整頻率就不可能很高,每次的調整幅度也會相對較大,因此,國內油價和國際油價的接軌就不會是“實時的”接軌而是“滯后的”接軌,而這就會引發市場的調價預期,并導致市場的囤油行為。今年以來,中國大量進口柴油僅使柴油庫存大增,而供應卻更趨緊張,就說明了這一點。
為此,鄧郁松認為,從長遠看,中國國內成品油價格改革的最終目標是放開價格,由市場競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