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一些市場人士分析認為,隨著世界其他區發展速度減慢,之前經濟高速增長的亞洲化工業下行趨勢日益顯現。市場分析人士指出,當前的全球金融危機將使亞洲化學工業在2009年受到重大影響,并且可能會影響到今后10年的發展。
2008年11月在泰國曼谷召開的ICIS世界聚合物會議上,渣打銀行能源建設負責人馬修·沙利文(Matthew Sullivan)指出,金融危機可能會影響今后5~6年的發展進程。
對出口有很大依存度的一些亞洲經濟體,如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臺灣地區和韓國現已強烈地感受到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在近百年來首次大幅度下降所帶來的影響。新加坡自從上世紀60年代成為獨立經濟體以來,現已面臨著最大的經濟考驗。只有印度受西方消費下降的沖擊要小一些,因為印度的制造業部門要少得多。
另一些經濟體也面臨著各自的問題,如泰國。即使世界經濟不處于重大危機陰影之下,泰國要增建二套裂解聯合裝置以及新建一套芳烴裝置也面臨著很大風險,因為中東和中國都在擴大產能。泰國二套裂解裝置分別由PTT化學公司以及由暹羅水泥公司和陶氏化學公司建設,均將于今后幾年內投運。另外,埃克森美孚公司與殼牌化學公司也在新加坡新建裂解裝置。這些產能都將投放市場,而實際需求將比原預測要疲軟得多,一些化學品需求增長的預測都是在 2008年9月前作出的。PTT化學公司現已作出預測,因財政困難,其另一套投資10億美元的60萬-100萬噸/年石腦油裂解裝置原計劃2012年投產將延期。其100萬噸/年以乙烷為原料的裂解裝置原計劃于2008年底投運也將延期。
泰國和日本還面臨來自中東和中國競爭的嚴峻環境。英國從事咨詢的ECHEM國際公司負責人保羅·霍奇斯(Paul Hodges)認為,不論市場如何惡化,中東生產商新的裂解聯合裝置仍將在高開工率下運轉,因為其生產成本低下;中國盡管不具有同樣的成本優勢,但鑒于替代進口策略所需,也將保持較高的開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