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資源消耗大國,中國每年進口的資源類產品正在逐年攀升,而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為我國煤炭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提供了機遇。我國是世界上煤炭占能源比重最高的國家,煤炭生產和消費比重高達76%和68.9%,煤炭工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產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的重要支柱產業。因此,煤炭企業的發展狀況決定了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狀況。在此背景下,我國煤炭企業應選擇怎樣的發展戰略?
煤炭儲采比偏低不利國家發展
煤炭企業是典型的資源型企業,對自然資源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因此煤炭資源儲采比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煤炭企業的競爭能力和國家的能源安全。從國內各種資源的保有比例來看,我國煤炭資源相對豐富,但從世界范圍的比較來看,我國煤炭資源的儲采比(指年末剩余儲量除以當年產量得出剩余儲量按當前生產水平尚可開采年數)嚴重偏低。世界前十位煤炭生產國中有8個國家的儲采比高于200,最高的超過400,最低的波蘭也高達163,而我國的儲采比僅為69。
煤炭行業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礎產業,是經濟發展的保障,過低的儲采比使經濟可持續發展缺乏堅實的能源基礎,成為經濟運行中的不穩定因素,甚至直接威脅到國家的經濟安全。
當前,世界和中國都處于能源消費需求旺盛時期,然而在我國煤炭企業加大開采力度、增加出口量的同時,世界多數發達國家的煤炭產量、出口量卻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由此所折射出的不同發展思路、發展戰略值得警惕。
世界最大的煤炭出口國澳大利亞,在2003年僅產煤3.47億噸,出口約為1.97億噸。而美國為了節約資源,延長本國資源的使用時限,更是采取盡可能少開采國內煤炭資源,多利用國外能源資源的“一切服從美國利益”的政策,有條件地減少本國煤炭出口量,適度增加煤炭進口量。在此背景下,為了確保我國煤炭資源的消費能夠支持其他行業的健康發展,必須保證煤炭資源的供應和安全,我國煤炭企業應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將“走出去”戰略提上議事日程,逐漸提高煤炭資源的儲采比,避免煤炭危機在國內上演。
“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稟賦特征和進入重化工業主導型經濟發展階段的特點,決定了我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構成以煤炭。根據相關部門的預測,未來50年中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生產與消費格局不會發生重大變化。然而,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根據煤炭需求預測以及2008年底全國現有和在建煤礦供應能力的分析,2010年和2020年全國煤炭需求量和分析的供應量分別有3億噸和10億噸左右的缺口。若煤炭供需缺口長期存在,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將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
目前,由于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煤炭供應緊張的局面得到了緩解,但這是暫時的,屬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系統風險;一旦經濟走出低谷,煤炭需求將比以往更加迅猛的態勢增長,屆時,煤炭的供需矛盾將更為緊張。緩解煤炭資源對經濟增長的瓶頸約束,應在立足于國內市場(企業兼并重組、加快擴建和技術改造)的同時,鼓勵煤炭企業“走出去”,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增加煤炭資源的進口量,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國的煤炭資源戰略儲備制度,提高煤炭資源的安全保證程度。
“走出去”事關煤炭企業生死
隨著世界煤炭產業的發展,我國的煤炭企業“走出去”戰略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接受與否的問題,而是一個有關企業生死存亡的大事。同時,我國煤炭企業將面臨著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市場機遇,這促使我國煤炭企業必須到國際市場求生存、謀發展、開展兼并和收購,在全球范圍內充分利用國外優質性價比高的煤炭資源,開發利用國內緊缺的煤炭資源,利用國外資源減緩國內煤炭資源的緊張,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逐步做強做大。
世界煤炭工業迅速發展已使我國煤炭企業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近年來國外大型煤炭企業普遍加快了聯合重組的步伐。全球大型煤炭企業都是跨國經營公司,十大跨國公司中有6家公司的業務地域覆蓋世界各大洲,生產企業所在國的數量一般在1020個國家之間,其中3家公司海外經營盈利能力超過了本土。在這樣的世界煤炭發展的情況下,我國煤炭企業要想獲得更大的發展,必須加快全球化進程。
在我國,煤炭企業規模偏低,集中度不高,2007年全國煤炭產量25.23億噸,其中規模以上煤炭企業有6770家,原煤年產量超過千萬噸的企業有34家,產量11億噸,占全國總產量的45%;神華集團是世界最大煤炭產銷公司,2007年產量2.3億噸,但不到全國產量的10%,由此看出我國煤炭產業集中度偏低,大量小煤礦林立的局面依舊存在,導致我國煤炭企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同時,與擁有世界先進采煤技術和裝備的國家相比,我國煤炭產業仍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煤炭生產和利用技術落后,突出表現在勞動生產率和投入產出效率低下,技術進步速度緩慢。這些都導致了我國煤炭企業生產成本和出口成本高昂,在國際上競爭力不強。
危機為“走出去”提供了機遇
雖然目前正在遭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但從長遠來看,煤炭的需求仍將增加。此時進行海外并購正當其時:亞太地區新興市場的開放(包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蒙古等國)提供了一系列潛在的跨國并購機會;某些發達國家的能源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為中國煤炭企業提供了機會;較低的煤炭價格導致國外許多能源企業現金流出現問題,資產負債率高,急需出售資源獲取現金;國家鼓勵國內有實力的企業走向海外以獲取資源和開拓市場,同時人民幣堅挺也為中國企業海外收購創造了有利條件。
進入21世紀,我國煤炭資源的配置體系將更加開放,從而使我國煤炭企業發展面臨相當大的壓力。實施“走出去”戰略,開展跨國兼并和收購有利于獲取被收購公司的人才、技術和專業經驗;突破各種限制與壁壘,拓展市場范圍;實現規模效應,發揮協同作用。惟有如此,我國煤炭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才能夠得到增強,才能夠在世界煤炭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說,當今世界實力雄厚的跨國煤炭企業,無一不是通過“走出去”戰略實現幾何級數的規模擴展,帶來成本降低,技術共享的優勢,從而增強了控制資源和左右市場的能力。
資源外向型經濟將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特征,與此相適應,煤炭企業的發展戰略亟需轉型,應由過去以增加國內煤炭供給實現“自我平衡”為宗旨,逐步轉向充分發揮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兩種技術、兩種資金”的積極作用,實施“走出去”和“引進來”的發展戰略。不僅要立足于國內,而且應當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在煤炭戰略思維上提倡世界眼光,充分利用國際優質煤炭資源,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保證我國煤炭需求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