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光伏產業協會秘書長魏啟東眼中,光伏行業擺脫“政策市”依賴的時間交匯點大概在2015-2018年,“屆時光伏成本降低,常規發電的成本上揚,當光伏這塊成本低于1元/度,而煤電成本現在將近0.4元/度,到煤油價格都上漲,那時光伏發電就可以與常規能源競爭”。
但是,到達這個交匯點之前,因眾多企業爭相涌入光伏行業,已經出現了隱憂。
以多晶硅行業為例,2005年,我國多晶硅產量僅有60噸,2006年也只有287噸,2007年為1156噸,2008年達到4300噸。據統計,截止到2009年3月底,全國有18家企業先后從事多晶硅生產,產能規模達到2萬噸/年。
目前還有近20家企業正在建設多晶硅項目或擴建2期、3期、4期工程,在建能力46850噸/年。包括已投產規模和規劃能力,到2010年底,我國多晶硅行業總產能將超過10萬噸/年,由是關于多晶硅過熱之聲不絕于耳。
“多晶硅價格先前是暴利,但現在已逐漸回歸到一個正常的利潤水平。”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趙玉文對記者表示,多晶硅成本占據組件成本的70%左右,先前多晶硅價格高啟,成為市場推廣的一大阻礙。國內大規模多晶硅項目的上馬,對于拉低光伏組件的成本功不可沒。“市場經濟正常的發展,需要產能有20%-30%的供過于求,才能讓多晶硅放在一個合理的價格水平上”。
外界之前認為多晶硅行業是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三高”行業,“但其實是一個誤區。”上海交大泰陽綠色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元昊對記者解釋,目前美國與日本的多晶硅企業都在擴產,已就行業“三高”問題做出最好解答,“目前國內技術逐漸接近國外的水平,世界各國都在爭這個產業。”
然而,具體到品質方面,企業卻表達了對中國多晶硅行業“大干快上”的擔憂。“2008年1萬噸的產能,這其中合格的有多少?”李仙壽反問,“中國多晶硅的品質非常差,不是我們中國人說自己壞,確實不能和國外相比,中國只有2-3家公司才能造出合格多晶硅。雖然說有十幾瓦、二十幾瓦,但并不重要,因為市場會很殘酷地淘汰掉。”
在整個太陽能光伏產業鏈中,組件制造由于投資少、建設周期短、技術和資金門檻低、最接近市場等特點,故吸引了大批生產企業。
“最快的時候是2007年與2008年兩年,光伏組件行業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該高管稱,由于該兩年為世界光伏產業發展的黃金期,光伏組件毛利可達到20%-30%,“結果江浙一帶連生產鞋子與手套的企業都進來了,有的甚至一個鎮就有2-3家企業,因為相對于紡織品3%左右的毛利,這已可使企業瘋狂”。
與此同時,配合著國家政策的出臺,江蘇、廣東、甘肅、云南等省的太陽能補貼規劃正在制定之中。以江蘇省為例,目前推出2009-2011年三年高達260兆瓦的財政補貼目標,其中建筑光伏占據70%,電站為30%。
作為光伏發電項目事實落地的地方省份,為扶持本身光伏產業的發展,在國家補貼之外另有地方大規模的補貼跟上,許多先前未涉及光伏企業亦有投資沖動。“中國企業的主要市場還是在歐美,這個現實短期改變不了。國內今年最多能補貼200兆瓦如此,這部分只占光伏企業12.5%的產能,數量不是很大。”
王興華稱,就國內的現狀而言,先前企業的產能已足夠,“也許每家企業因市場而異,但就整體行業而言,不需要擴容的問題”。
李仙壽也表示,隨著歐洲光伏市場的回暖,中美光伏市場的啟動,光伏行業現役的訂單會更多,“一定要把質量放在第一要素,未來硅片很多,電池片也很多,但沒有品牌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此外,中國電源學會副理事長徐德鴻5月19日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指出,“終端應用產品特別是發電并網系統方面,我們與歐美還存在差距,要把應用市場發展起來,這一塊短板需要彌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