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2日發表的報告高度評價中國政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認為這些措施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增長,并為全球經濟穩定作出了貢獻。
稱贊中國應對舉措得當
這份IMF當天發表的報告認為,全球危機對中國經濟造成了嚴重沖擊。報告說:“中國受到全球經濟危機、房地產市場下滑和一些行業產能過剩的嚴重影響。出口大幅下降,經濟增長目前處于十多年來的最低點。”
但對中國政府隨后采取的“迅速而有力的財政和貨幣政策”,IMF贊賞有加,認為這些政策對促進中國今明兩年增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并為全球經濟穩定作出了貢獻。對于中國所在的亞太地區,IMF報告認為,“中國經濟政策正發揮著地區穩定基石的重要作用”,盡管中國經濟復蘇尚未鞏固,“但最近的數據令人鼓舞,有跡象顯示經濟確實出現好轉”。
IMF總裁卡恩此前在接受筆者專訪時認為,由于中國在過去多年一直采取負責任和審慎的財政政策,政府財政赤字和債務都很低,因此中國仍有空間采取有力的措施,“由于政府仍有能力采取有力的應對措施,可以說,中國人民正在享受政府此前財政政策所帶來的好處”。
給中國開出藥方
IMF報告同時指出,全球經濟復蘇的速度和時間還不明朗,由于來自中國的產能增加,世界消化這些產品的難度正在加大。因此,中國要渡過目前的經濟危機,還必須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應對措施。
比如在消費領域,IMF報告認為,中國還有政策空間減少對出口和高投資水平的依賴,“這些措施配合其他國家的努力,也將有助于減輕全球經常賬戶失衡。”
對于中國當前的積極財政政策,IMF認為,中國公共債務水平較低,因此政府還有空間采取針對性的額外刺激措施,通過短期的財政措施,提高民眾收入水平,以此促進消費。在IMF看來,中國積極的財政政策應延長至2010年。
在實施寬松貨幣政策方面,IMF報告也對此表示支持,但同時警告稱,盡管在這次全球危機中,中國金融部門表現出了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但中國政府應該繼續嚴密監控潛在的信貸風險,特別是有關基建項目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風險。一旦經濟復蘇基礎穩固,中國就有必要開始調整擴張的貨幣政策。
人民幣匯率仍是焦點
在IMF和中國的雙邊關系中,人民幣匯率問題仍是一道無法繞過去的坎。但對這一敏感問題,經濟學家們顯然都具有“聰明”的頭腦,因此22日的報告在這個問題上采取了頗具藝術性的處理方式。
IMF報告對中國政府“過去數年在加強市場對匯率水平的決定作用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以及自2005年的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實際匯率的顯著升值”表示歡迎。根據該報告,2008年年中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有效匯率升值了5%。截至今年5月,實際有效匯率在12個月內升值了5%。
報告隨即話鋒一轉稱:“但是,一些執行董事支持人民幣仍然顯著低估的看法。”IMF執行董事會共有24人,分別來自中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俄羅斯等國,不出意料的話,持這種看法的肯定是來自美國等西方經濟體的執行董事。
但報告也就對此點到為止。在未來展望中,報告引述許多執行董事的意見說,人民幣升值是大勢所趨,“人民幣的進一步走強,從而提高居民購買力和增加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占比,并把投資引向非貿易部門,將是全面平衡經濟結構戰略的一部分。”
IMF報告也認為,一些執行董事在磋商中也指出,評估匯率存在方法上的困難,“匯率升值在促進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中只能發揮輔助作用,并應在條件允許時循序漸進地進行。”